首页>篇章详情

非首都功能疏解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作者:
叶堂林 张洪铭
出版日期:
2025年6月
报告页数:
24页
报告大小:
1.16 MB
报告字数:
21118字
所属图书: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非首都功能疏解是破解北京“大城市病”、重塑首都空间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尽管北京通过疏解一般制造业、区域性市场和部分行政性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转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后,承接地普遍面临发展基础薄弱、产业不匹配、政策衔接不畅、人才吸引不足等现实困境,疏解资源出现“迁而不融”的发展瓶颈。因此,探索哪些条件组合能够支撑承接地实现高绩效转化、构建区域协同的多样路径,成为当前疏解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本报告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如何实现高质量一体化”这一核心问题,系统梳理疏解成效与承接困境,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进行路径分析,探究哪些条件组合能够支撑承接地实现高绩效转化。结果表明,非首都功能的有效转移不依赖单一要素,而是需要多条件耦合协同,不同地区可基于自身禀赋构建多样承接路径。基于此,本报告提出构建多路径承接的统筹机制、完善跨区域政策协同机制、优化产业功能对接与布局、强化人才吸引与培育功能等政策建议,为疏解政策精准落地与京津冀一体化深度推进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参考。

关键词:

非首都功能疏解高质量一体化高质量承接

作者简介:

叶堂林: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院长(正处级)、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执行副主任,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城学者”特聘教授,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市圈治理。连续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主持委办局委托及横向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9次、二等奖2次。28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22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采纳。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北京高校党校优秀党课教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领雁讲席教授等荣誉。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国家级新区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保定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委入库专家等。

张洪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文章目录
研究背景
  • (一)非首都功能疏解高质量一体化是治理北京“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
  • (二)非首都功能疏解高质量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
  • (三)非首都功能疏解高质量一体化是空间格局重塑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选取与数据来源
现状分析
  • (一)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阶段性进展与成效分析
  • (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现实困境与问题提出
承接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理论分析
  • (二)研究方法
  • (三)变量的选取与校准
  • (四)实证分析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