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叶堂林

  • 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 简介:

    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院长(正处级)、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执行副主任,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城学者”特聘教授,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市圈治理。连续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主持委办局委托及横向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9次、二等奖2次。28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22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采纳。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北京高校党校优秀党课教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领雁讲席教授等荣誉。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国家级新区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保定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委入库专家等。

  • 图书
  • 文章
    暂无内容
  • 美丽中国视域下北京城市碳排放的演化趋势与驱动因素研究
    2025年06月 出版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北京市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抓手,也是其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举措。本报告从碳排放、能源消费以及碳市场建设方面对北京市碳排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影响北京市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北京市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格局基本形成、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碳市场建设成效初显,但存在持续降碳难度较大、能源碳排放结构仍需改善、碳市场活跃度有所下降等问题;地理探测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等是北京市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北京应深度挖掘城市减排潜力;持续优化能源碳排放结构;进一步完善碳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