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叶堂林

  • 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 简介:

    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院长(正处级)、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执行副主任,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城学者”特聘教授,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市圈治理。连续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主持委办局委托及横向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9次、二等奖2次。28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22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采纳。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北京高校党校优秀党课教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领雁讲席教授等荣誉。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国家级新区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保定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委入库专家等。

  • 图书
  • 文章
  •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黄淮实验室 组织编写 ; 叶堂林 王雪莹 白云凤孙瑜康 江成2025年06月出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高质量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聚焦京津冀,从“谋篇布局”到“精耕细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跨越,肩负着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使命。高质量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化与升级,不仅能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制度突破等新型解决方案,还可以探索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径,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示范。本报告为京津冀三地作者通力合作的智慧成果。首先,从整体层面探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现状及问题;其次,从“牛鼻子”、核心动力、重点领域、绿色基底、关键载体及设施支撑等方面对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在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报告由2个总报告、7个专题报告和3个区域报告构成,采用文献研究、统计分析、实地调研、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在理论层面,明确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内涵、新要求及重要着力点,并从“约束—目标—动力—保障—路径”的系统集成视角,构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层面,探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十五五”时期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关键举措。报告指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为主动力,以产业协同发展、设施高效互通、生态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为重点领域,促进区域内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制度有机衔接,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和区域整体实力及竞争力提升。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具有五个重要着力点,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域产业协作共生、生态产业共生共融、公共服务提质共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从内在约束看,要实现效率提升与协同推进相兼顾、相促进。从发展目标看,根本目标是通过“能量场”提升,实现京津冀地区从规模追赶向能级跃升的历史性跨越,其具体目标涵盖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跃迁;形成功能互补、层级有序、高效联动的空间格局,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形成区域统一大市场;区域政策高度集成,形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从核心动力看,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仍是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引擎。从基础保障看,通过传统基础设施提质、新型基础设施筑基,实现物理空间联通和数字空间重构。从重要路径看,要从“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转变,政府主要通过推动制度型开放、战略空间重构、公共品精准供给,市场主要通过推动数据、技术等要素配置优化,助力产业链式重构和集群培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生态系统优化。基于对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内涵、新要求及重要着力点的分析,结合京津冀发展实际,本报告对比分析了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对京津冀非首都功能疏解、协同创新、产业、生态、城镇体系、交通、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的进展与成效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在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一是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助力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加快推进;二是协同创新格局不断深化,区域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三是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链群”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四是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一体化持续拓展;五是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推进,驱动京津冀民生服务均等化发展;六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深化。同时,京津冀三地也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三是区域发展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有待提升,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四是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基础设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助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本报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疏通“制度经络”: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二是激活“市场穴位”: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三是提升“产创韧性”: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四是培育“机体气血”: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筑牢区域高质量发展基底支撑。五是重构“空间骨架”: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为支撑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夯实高质量一体化空间载体。
  • 美丽中国视域下北京城市碳排放的演化趋势与驱动因素研究
    2025年06月 出版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北京市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抓手,也是其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举措。本报告从碳排放、能源消费以及碳市场建设方面对北京市碳排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影响北京市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北京市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格局基本形成、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碳市场建设成效初显,但存在持续降碳难度较大、能源碳排放结构仍需改善、碳市场活跃度有所下降等问题;地理探测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等是北京市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北京应深度挖掘城市减排潜力;持续优化能源碳排放结构;进一步完善碳市场建设。
  •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2025年06月 出版
    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战略支点。本报告在明确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内涵、新要求及重要着力点的基础上,从“约束—目标—动力—保障—路径”的系统集成视角,构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分析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进展与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助力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加快推进;协同创新格局不断深化,区域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链群”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一体化持续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推进,驱动京津冀民生服务均等化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当前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还存在以下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区域发展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有待提升,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基础设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基于此,本报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筑牢区域高质量发展基底支撑;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为支撑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夯实高质量一体化空间载体。
  • 东部三大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对比研究
    2025年06月 出版
    城市群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应对未来发展变局、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报告以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产创融合、设施互联、生态共保、民生服务、协同开放5个维度构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剖析2014~2023年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从城市群整体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天津为主引擎、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承载地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为中心,“多核共兴”引领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格局,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以广州和深圳为第一梯队,珠海、东莞为第二梯队,惠州、中山等为第三梯队的“双核引领、梯次发展”的多层次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从城市发展来看,东部三大城市群城市高质量一体化水平差异不断缩小,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趋势显现,但京津冀城市群资源极化特征依旧明显,城市间差异相较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仍处于较高水平;从各子系统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在生态共保等领域成果丰硕,长三角城市群在产创融合、民生服务等领域彰显制度创新与市场活力双向赋能,珠三角城市群在设施互联、协同开放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均优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此,本报告从加速区域标准互认与利益共享,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深度融合,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速推动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 非首都功能疏解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2025年06月 出版
    非首都功能疏解是破解北京“大城市病”、重塑首都空间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尽管北京通过疏解一般制造业、区域性市场和部分行政性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转向“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后,承接地普遍面临发展基础薄弱、产业不匹配、政策衔接不畅、人才吸引不足等现实困境,疏解资源出现“迁而不融”的发展瓶颈。因此,探索哪些条件组合能够支撑承接地实现高绩效转化、构建区域协同的多样路径,成为当前疏解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本报告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如何实现高质量一体化”这一核心问题,系统梳理疏解成效与承接困境,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进行路径分析,探究哪些条件组合能够支撑承接地实现高绩效转化。结果表明,非首都功能的有效转移不依赖单一要素,而是需要多条件耦合协同,不同地区可基于自身禀赋构建多样承接路径。基于此,本报告提出构建多路径承接的统筹机制、完善跨区域政策协同机制、优化产业功能对接与布局、强化人才吸引与培育功能等政策建议,为疏解政策精准落地与京津冀一体化深度推进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参考。
  • 京津冀生态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2025年06月 出版
    推动生态高质量一体化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化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的关键之举,对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至关重要。本报告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4~2023年京津冀所辖城市的生态效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和马尔可夫链模型等方法,从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特征、空间关联特征和动态演进规律等方面剖析京津冀生态高质量一体化在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下的发展特征及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京津冀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呈现收敛态势,多极分化格局逐渐弱化;区域总体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持续缩小,但北京、天津与河北的生态效率梯度差异较为明显,区域内尤其是河北省内部差异是京津冀生态效率差异的主要来源;京津冀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稳健通达,但城市间生态联动发展亟待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区域差异呈现收敛态势,各城市生态效率呈现梯度分异特征;京津冀生态效率呈现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与两极分化趋势,且效率等级跃迁存在明显制约;京津冀生态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低效率城市呈现空间俱乐部趋同特征,高效率城市则产生虹吸效应;从长期来看,京津冀生态效率分布呈现向高值集中的趋势,但低水平邻域环境容易诱发生态效率低效锁定,高水平邻域环境会产生负向空间溢出。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以数字化赋能生态治理,打造智慧生态协同平台;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区域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2025年06月 出版
    产业高质量一体化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本报告基于2014~2023年京津冀13个城市产业高质量一体化数据,从产业发展活力、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潜力三个层面探究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使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京津冀产业高质量一体化社会网络关系。研究发现,京津冀产业发展活力强劲,但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明显;京津冀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形成“北京引领、周边协同”的发展格局;京津冀产业发展潜力不断提升,呈现区域协同与分化并存的态势;京津冀产业关联日趋紧密,一体化进程逐步推进。基于此,本报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发挥京津冀三地各自比较优势,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构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体系,共促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强化政策支持与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一体化进程。
  •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2025年06月 出版
    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是促进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突破口,其核心在于优化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本质要求是统一服务标准、协同政策机制、强化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本报告基于2014~2023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数据,构建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识别京津冀各城市间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关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测度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水平。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作强度不断提升,但城市间联动效应稍显不足,非核心城市融入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整体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的对策建议:三地需在空间结构优化与制度创新方面共同发力。在空间结构优化方面,可按照“圈层—廊道—极核”展开梯度布局:将河北作为圈层核心承载区,加强全域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建设;三地协同共建京唐秦、京雄保等多条基本公共服务走廊;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作为极核,需打造京津冀制度创新策源地,输出标准化基本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在制度创新方面,需遵循“联通—互认—融合”三阶段演进规律:联通阶段要致力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信息与数据层面的深度互联互通;互认阶段的重点任务是推动京津冀三地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制度要素深度整合与逐步趋同;进入融合阶段后,则需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在标准设定、政策协调等方面实现制度一体化,以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 京津冀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2025年06月 出版
    城镇一体化建设是京津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路径。推动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有助于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构建以首都为核心、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网络。本报告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城镇体系金字塔模型、首位度指数、齐普夫定律、位序-规模法则、异速生长模型和熵权法等多种分析方法,从城镇化水平、城市等级体系、人口分布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系统评估京津冀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京津冀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人口分布日益均衡。但城镇等级体系失衡,结构性断层问题仍然突出;人口与经济高度集聚,部分城市面临规模不经济困境;城镇体系呈现单中心极化特征,次级城市发育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强化战略引领与规划统筹,构建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的制度保障体系;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持续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城镇网络一体化;完善城镇等级体系,促进多层级协调发展;推动功能协同与创新驱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