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作者:
叶堂林 严亚雯
出版日期:
2025年6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大小:
1.18 MB
报告字数:
18488字
所属图书: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是促进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突破口,其核心在于优化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本质要求是统一服务标准、协同政策机制、强化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本报告基于2014~2023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数据,构建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识别京津冀各城市间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关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测度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水平。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协作强度不断提升,但城市间联动效应稍显不足,非核心城市融入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整体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的对策建议:三地需在空间结构优化与制度创新方面共同发力。在空间结构优化方面,可按照“圈层—廊道—极核”展开梯度布局:将河北作为圈层核心承载区,加强全域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建设;三地协同共建京唐秦、京雄保等多条基本公共服务走廊;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作为极核,需打造京津冀制度创新策源地,输出标准化基本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在制度创新方面,需遵循“联通—互认—融合”三阶段演进规律:联通阶段要致力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信息与数据层面的深度互联互通;互认阶段的重点任务是推动京津冀三地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制度要素深度整合与逐步趋同;进入融合阶段后,则需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在标准设定、政策协调等方面实现制度一体化,以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关键词:

京津冀制度创新空间结构优化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

作者简介:

叶堂林: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院长(正处级)、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执行副主任,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城学者”特聘教授,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市圈治理。连续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主持委办局委托及横向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9次、二等奖2次。28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22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采纳。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北京高校党校优秀党课教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领雁讲席教授等荣誉。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国家级新区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保定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委入库专家等。

严亚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与政策。

文章目录
研究背景
  • (一)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是促进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突破口
  • (二)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是培育长效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路径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的显著成效
  • (一)医疗卫生趋向一体化,群众就医更便捷
  • (二)教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数字技术为教育合作注入新活力
  • (三)推动社保卡“一卡通”,民生服务共享更便利
  • (四)“文化保护+消费焕新+交通赋能”,文旅协同释放惠民红利
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测度
  • (一)研究方法
  • (二)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
  • (三)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水平测度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