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京津冀协同创新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作者:
江成 王璐瑶
出版日期:
2025年6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大小:
1.76 MB
报告字数:
21974字
所属图书: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高质量一体化是驱动区域发展动能系统性跃升的战略支点,其关键在于破除创新要素流动壁垒、重构跨域协同创新生态,本质要求在于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创新主体跨领域深度协作、创新成果跨层级高效转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本报告基于2014~2023年京津冀13个城市创新要素的跨域流动数据,构建京津冀“人才、技术、资本”多层网络模型,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系统测度和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要素的空间流动特征与拓扑结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研发人才方面,京津冀研发人才储备充足,但仍为单极强化人才集聚格局,多中心协同人才集聚格局尚未形成;在研发技术方面,京津冀创新产出成果丰硕,发展动力强劲,但仍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在研发经费方面,京津冀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与强度双提升,但区域发展均衡性不足。从京津冀协同创新跨域流动网络来看,京津冀协同创新网络仍呈现“区域分化、均衡不足”的拓扑结构特征,反映出人才、技术和资本创新要素存在跨域协同不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优化区域创新网络结构,构建“多中心、分布式”创新共同体;深化制度创新,破除跨域协同壁垒;强化创新要素协同,打通“研发—转化—制造”全链条;构建韧性创新生态,提升创新网络可持续性。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创新高质量一体化复杂网络

作者简介:

江成:工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后备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获得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研究方向为科技成果转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10余项课题,发表国际知名SCI期刊论文和国内高水平期刊论文20多篇。目前担任Soft Computing客座编辑、Knowledge-Based Systems期刊杰出审稿人。

王璐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分析。

文章目录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综观国际——协同创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路径
  • (二)审视国内——协同创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破解区域失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 (三)聚焦京津冀——协同创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区域范式”的核心引擎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基础分析
  • (一)京津冀研发人才储备充足,但仍为单极强化人才集聚格局,多中心协同人才集聚格局尚未形成
  • (二)京津冀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发展动力强劲,但仍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 (三)京津冀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与强度双提升,但区域发展均衡性不足
京津冀协同创新多层网络分析
  • (一)人才流动复杂网络演化特征分析及关键节点识别
  • (二)技术流动复杂网络演化特征分析及关键节点识别
  • (三)资本流动复杂网络演化特征分析及关键节点识别
  • (四)协同创新聚合网络演化特征分析及关键节点识别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