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京津冀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作者:
叶堂林 马金秋
出版日期:
2025年6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大小:
1.14 MB
报告字数:
18529字
所属图书:
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城镇一体化建设是京津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路径。推动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有助于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构建以首都为核心、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网络。本报告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城镇体系金字塔模型、首位度指数、齐普夫定律、位序-规模法则、异速生长模型和熵权法等多种分析方法,从城镇化水平、城市等级体系、人口分布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系统评估京津冀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京津冀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人口分布日益均衡。但城镇等级体系失衡,结构性断层问题仍然突出;人口与经济高度集聚,部分城市面临规模不经济困境;城镇体系呈现单中心极化特征,次级城市发育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强化战略引领与规划统筹,构建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的制度保障体系;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持续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城镇网络一体化;完善城镇等级体系,促进多层级协调发展;推动功能协同与创新驱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体系。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城市群协同效应

作者简介:

叶堂林: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院长(正处级)、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执行副主任,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城学者”特聘教授,京津冀蓝皮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市圈治理。连续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主持委办局委托及横向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优秀皮书奖”一等奖9次、二等奖2次。28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肯定性批示,22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采纳。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北京高校党校优秀党课教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领雁讲席教授等荣誉。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国家级新区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保定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委入库专家等。

马金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文章目录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是京津冀打造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然选择
  • (二)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是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有效途径
  • (三)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
分析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京津冀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现状
  • (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群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 (二)城市群城市等级体系趋于合理
  • (三)人口分布更加均衡
  • (四)区域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更加合理
  • (五)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城镇发展加快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 (六)城乡融合迈向更高水平
京津冀城镇体系高质量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 (一)城市群人口与经济呈现显著首位分布特征
  • (二)城市群单中心集聚,次级梯队发育相对滞后
  • (三)城市发展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
  • (四)城市群人口分布格局存在系统脆弱性
  • (五)规模结构失衡,城市等级体系出现断层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