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当代中国社会生成的实践基础

作者:
王姝
出版日期:
2021年10月
报告页数:
37页
报告大小:
0
报告字数:
33073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社会”观与中国社会建设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共产主义是美好的,但是脱离实际去追求只能是美好的主观臆想。鉴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国情,中国共产党果断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利用市场的力量大力发展经济。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基础与必经之路,同时也意味着国家职能重心的转移。

关键词:

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社会”观市场社会

作者简介:

王姝: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专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围绕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近年来先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项目3项,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多项,在《学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文章目录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观的实践维度
  •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革命
  •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社会”内涵
  • 马克思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理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建构
  • “经济的社会形态”与“三大社会形态”的关系
  • 中国特色的经济的社会形态
  • 中国特色经济的社会形态: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 差别与澄清:中国的经济社会形态与西方市民社会
第三节 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形态生成的新基础
  • 市场经济的逻辑预设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 市场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法治社会
  • 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经济的社会形态相互作用与促进
第四节 资本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成中的双重作用
  • 资本及资本逻辑的中国形态
  • 作为驱动力量的资本功能
  • “市场社会”与小康社会之争
  • 让资本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