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1年10月
出版
在马克思理论视域下,狭义的市民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即“现代社会”,它反映的“现代性观念”就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中马克思看到了市民社会的深刻矛盾,也正因如此,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最终指向对未来社会的谋划及建构。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与极端化,西方社会进行反向保护运动。同时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始终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必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来理解人的生活活动的意义。“公共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根本指向,它体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基础上的公共性价值旨趣。
-
2021年10月
出版
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他人和资源的支配能力。货币与资本的脱域性与通约性使其超越国家而成为当之无愧的“权力的容器”。而中国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跨越,说明中国将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在中国发展的特定时空与格局下,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跳出工具理性之囿,摆脱资本逻辑束缚,赋权于民,使社会治理真正回归人的本位。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中民生问题的内涵在不断升级,民生建设已成为检验一个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基于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性指导与“以人为本”的民生建设的价值取向,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具体而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2021年10月
出版
本文首先从实现交往互动、构建公共生活和化育公共责任等三个方面培育“公共性”,在社会治理时要落实人民主体原则,注意顶层设计与基层自治的共契,最后在培育社会组织时,将市场逻辑与国家意志整合。
-
2021年10月
出版
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将为中国社会建设更上新台阶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中国社会建设往纵深发展,也为推动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如期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进行社会建设时,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更加注重系统观念,全面立体地向纵深发展。
-
2021年10月
出版
马克思的“社会”观为中国提供了社会转型的理论依据,也成为中国分析社会转型问题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国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中国自身面临的实际任务出发,践行中国特色社会发展观。
-
2021年10月
出版
本文首先简述了马克思“社会”观的历史维度,中国长期处于儒家思想的禁锢之下,造成中国历史上家国同一的局面。计划经济时期,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被引入,即全面强化国家政治职能。中国原本就很脆弱的社会再一次封锁起来。社会被国家全面取代、包办,形成了国家统摄社会的总体性社会结构。但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逾越的阶段。最后介绍了当代中国社会发育的五重景观。
-
2021年10月
出版
共产主义是美好的,但是脱离实际去追求只能是美好的主观臆想。鉴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国情,中国共产党果断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利用市场的力量大力发展经济。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基础与必经之路,同时也意味着国家职能重心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