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重心下移,我国改革乡村治理体制
作者:
朱虹燕
出版日期:
2018年8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大小:
1.31 MB
报告字数:
18719字
所属图书:
清远改革:以治理有效引领乡村振兴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08.26-50
任路
李博阳
方帅
摘要:
村民自治作为一项制度已实施30多年,实践中基于国家治理需要以行政村为村民自治单位,遭遇到极大的挑战,陷入了治理的困境。行政抑制自治,他治替代自治,自治流于形式,乡村治理更多的是依靠外力的推动,村民自治制度处于“空转”状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探索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村民小组的地方,可开展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英德市西牛镇正是在此政策背景下,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实行自治重心下移,禾湾村成为试点单位之一。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治理体制
村庄改革
作者简介:
朱虹燕:
相关报告
调整自治规模: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创新性探索——基于广东省清远市的调查与研究
村民自力,共享乡村振兴成果
乡村治理四十年:回顾与总结
提升村级治理水平和发展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社会治理与开放式扶贫
村级事务权力清单制度的法治解构及完善
红白理事会:精准扶贫实践中自组织参与治理的运行模式
村民理事会,推动村民自治落地
乡村治理范式的历史嬗变
文章目录
改革的背景:自治的现实困境
(一)行政村村民自治的弊端
(二)村庄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村庄改革的有利条件
改革的做法:自治重心的下移
(一)党组织下移
(二)成立理事会
(三)选举村委会
改革的成效:村民自治的落地
(一)村庄的幸福嬗变
(二)自治的完美落地
改革的基础:村民自治的条件
(一)空间基础:地域相近
(二)产权基础:利益相关
(三)文化基础:文化相连
改革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禾湾模式”的特点分析
(二)“禾湾模式”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