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自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战败投降,在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中,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以最野蛮、最残暴、最惨绝人寰的大破坏、大屠杀,妄图亡我中华,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更梦想成为“大东亚共荣圈”的霸主。但不屈服的中国人民顽强地坚持对日抗战,全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620亿美元(以1937年7月美金价值折算);伤亡人数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死于日军之屠杀。除世人皆知的南京大屠杀外,八年中成百上千逾万的平民百姓惨遭屠杀的惨案,应是以数千百起计算。正面战场的失利,致使全国900多座城市沦陷,十数省区遭到日军蹂躏,手无寸铁的平民,沦为嗜杀成性的日军的俎上之肉、发泄兽欲的对象、新兵练习刺杀的活靶、细菌武器研究的实验品、开发矿山的人肉机器,加上日本侵略者推行其殖民统治手段的“集团部落”、“集家并村”、“无人区”、“封锁沟”,把千百万人民群众推向死亡线上。敌后战场的人民战争中,敌人疯狂地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的“扫荡”、“清乡”,有组织、有计划地实行“三光”政策。据1943年2月8日《解放日报》所载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从1938年1月至1942年11月底,五年中,日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扫荡”累计共2430天,平均每两天对三个根据地进行“扫荡”,也就是说日军每天都在抗日根据地烧和杀,制造“三光”。失败使侵略者更加疯狂,他们妄图以死亡威胁中华民族屈服在他们的屠刀之下。为了人类的尊严,民族的生存,中国人民面对死亡,不屈不挠,浴血奋战,顽强地坚持抗日斗争,最后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中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以华北为例,据《侵华日军暴行录——河北惨案史料选编》一书中所收的资料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8月到1945年7月,日军在河北制造杀害无辜百姓10人以上的惨案即达498起,杀死76697人,烧房132225间。又如1942年5月至6月,日军在冀中发动“五一大扫荡”,出动兵力5万多人,共杀害群众5万多人,造成冀中“无村不戴孝,到处是哭声”的悲惨景象。1991年出版的新修《河北省志》第12卷《人口志》记载:据解放前伪河北省公署秘书处经理科调查统计资料,按现在河北行政区划,1940年全省人口合计2321万人,比1937年的2684万人,减少363万人;1943年全省人口为2608万人,仍比1937年少76万人。该书对人口下降的原因作了如下调查分析:“据对解放区和游击区部分农村典型调查,定县、曲阳、完县解放区29个村,民国26年有27883人,民国31年有23563人,共减少4330人,其中参加八路军的419人,参加地方抗日工作的176人,被敌人杀死212人,被敌人抓走37人,外逃505人,死亡2964人,当汉奸伪军17人”;“死亡人口中部分是因房屋被毁,衣食无着,饥饿而死”。以上被敌人杀死、抓走、死亡人数共3213人,占减少人口总数3/4强。残酷的战争无疑是人口减少的唯一因素,是日本侵略者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所带来的直接恶果。河北省如此,而地处华北的山西、山东、河南、内蒙古等省区,抗日战争时期,均为日军频繁“扫荡”的重点,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灾难有过之而无不及。日军不仅在华北,凡其侵略足迹所到之处,即有日军烧杀抢掠,奸淫屠杀惨案存在。今天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千人坟”、“万人坑”、“孤魂碑”,都是侵略者暴行罪恶的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