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动态及现状

作者:
王志红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
报告页数:
37页
报告大小:
875.61 KB
报告字数:
31787字
所属图书:
差异性社会共识理论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不断分化与差异化的现代社会,如何构建社会认同与共识是不同时代理论家致思的方向。在对社会冲突与整合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和观点。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理论被认为是“冲突学派”的起源。而从孔德、涂尔干到帕森斯的功能主义被认为是“整合学派”的代表。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引用达伦多夫观点时指出:“可将19世纪末以来的社会思想史看成是一场持续的争论,争论的一方被称为是‘共识’、‘整合’或‘秩序’理论,另一方被称作为‘冲突’或‘压制’理论。可将涂尔干看成是前者的代表人物,后者当首推马克思。”然而,近现代以来冲突与整合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随着时代转换和社会发展体现了走向寻求差异性共识的努力。
关键词:

社会认同社会转型共识

作者简介:

王志红:女,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1995年获浙江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政治伦理学。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哲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撰写著作9部。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社科类优秀论文二等奖和参编著作一等奖。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国外社会共识理论研究的基本路径及其现状
  • 古典现代性范式的“多元共识”解释框架
  •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共识研究
  •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社会交往共识”理论
第二节 我国关于社会共识问题的研究路径与现状
  • 从“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到“中国模式”的提出及意义
  • 凝聚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价值观构建与探讨
  • 学术界对价值共识、道德共识及政治共识等问题的探讨
  •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发展新理念、国际交往新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