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改革本质探析

作者: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
报告页数:
42页
报告大小:
863.66 KB
报告字数:
34540字
所属图书:
中国改革的唯物史观逻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是从1978年开始的话,在过去近40年的时间里,不管是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还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社会财富积累,我们通过努力探索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向人民乃至世界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从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实力世界排名靠后,发展到今天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不能不说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我们才取得了这样的成绩。1978年之前,任何理论上的突破甚至都被看成异端加以制止甚至打击,坚持了十几年的“左”的思想一直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改革的展开,首要要解决的就是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使人们解放思想接受新的事物,这种革命性的转变是相当困难的。30多年来,在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的探索中,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进行了艰辛而有效的理论探索,逐渐形成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推动着改革实践的深化。我们知道,正确的理论和实践是相互适应并不断发展的,改革成就的不断取得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中国的理论家和学者对改革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论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改革理论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实践的发展呼唤着理论的指导,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继续对改革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实现改革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为深化改革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工作者们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使命。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68页。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出发,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它成为工人阶级认识人类发展的伟大工具,指导着工人阶级在推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奋斗。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内涵和结构
  • 生产力的内涵和结构
  • 生产关系的内涵及结构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理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用的原理
  • 主导生产要素及其人格化机制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应运动
第三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应规律
  •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主对应
  •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非一一对应
第四节 革命的本质及作用
  • 社会革命的本质
  • 社会革命的作用
  • 革命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
第五节 改革的实质及作用
  • 改革的实质与作用
  • 改革与革命的异同
  • 改革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
第六节 改革的动力、阻力、模式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关联解析
  • 改革的动力、阻力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
  • 改革的模式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
第七节 不同社会形态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运动
  •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第八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下中国改革实践透析的选择逻辑
  • 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实践的现实起点
  • 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基础
  • 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成败的试金石
  • 高等教育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