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视域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
报告页数:
34页
报告大小:
747.59 KB
报告字数:
28925字
所属图书:
中国改革的唯物史观逻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主导生产要素转变的必然逻辑。当前,主导生产要素正在实现由机器向现代科学技术的转变,生产力的发展和主导生产要素的转变要求生产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是继续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力。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93页。在计划经济体制初期,我国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得到了巨大发展,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视域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是解决前后“两个三十年”一致性的关键。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经济体制确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逻辑
  •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 生产关系的两重性与经济体制的确定
第二节 主导生产要素与经济体制的决定
  • 手工工具生产力对自然经济体制的决定
  • 机械化生产力时代与市场经济体制选择
  • 机械化生产力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不适应
  • 现代科技生产力时代与计划经济体制
第三节 机器大工业生产力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透视
  • 机械化生产力时代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
  • 市场经济与美国经济体制演进
  • 机器大工业生产力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节 现代科技生产力视域下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向
  • 坚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指向
  •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 推动科技创新,适时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
  •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