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魏后凯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 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课程主讲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镇化、农业农村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等。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被评为二级研究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2012年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入选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 图书
  • 文章
  •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与小康社会建设
    彭建强魏后凯 主编 ; 于法稳耿卫新谭秋成 副主编 2016年09月出版
    本书是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深化农村改革智库建设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的重要成果。主要内容包括4个部分: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精准扶贫、农业创新发展理论与机制、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基础、农村深化改革的区域实践。本书就城乡一体化战略、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介绍了各地方在精准扶贫、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治理、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大量实践经验。
  • 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
    崔红志许峰 副主编 ; 吴大华 魏后凯 主编 2019年09月出版
    本书介绍201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了“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本书汇集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介绍了各地的有益探索和创新经验,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决策参考价值。
    关键词 :  扶贫脱贫乡村振兴
  • 中国减贫成就、经验和国际合作
    王镭魏后凯 主编 ; 谢伏瞻 顾问 2021年04月出版
    本报告是由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体的中外学者撰写的智库性研究报告,由主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组成。本报告鲜明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突出强调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格局中,持续减贫,勠力创新,以精准扶贫伟大创举突破发展中国家减贫“最后一公里”陷阱。中国的贫困治理经验不仅是中国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宝贵财富,也越来越多地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认同和深入的研究。主报告简要而系统地概述了中国到2020年全面消除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的历程、成就、全球贡献及经验分享。改革开放前,中国无法大规模扶贫,但对极度贫困人口提供了救济。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起飞的起点,农村改革释放了减贫红利,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显著的减贫效应。高速、益贫的经济增长一直是中国大规模消除贫困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1986年以来,基于消除贫困的初心和制度自觉,中国开展并长期坚持了农村扶贫开发。中国分阶段实施农村扶贫战略,相继提高贫困标准,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增加扶贫投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吸收国际经验和国际援助,动员全社会参与,持续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2013年以来,为了到2020年实现剩余的数千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采取了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方式。中国政府对近1亿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开展了五年脱贫攻坚战,实现了所有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7亿多农民逐步摆脱了贫困,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的农村减贫成就举世瞩目,主要体现在消除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等方面。中国减贫成就具有重要的全球贡献,包括破解减贫“最后一公里”难题、贡献世界减贫和人类发展指数的提升、提供贫困治理中国方案、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力量等。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相应的发展型政治体制是中国减贫的根本性制度基础。中国减贫中的综合减贫道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经济发展主导的减贫路径、政府主导与国际合作及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坚持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全方位扶贫创新等经验都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在减贫特定阶段开展脱贫攻坚战,对于条件接近且处于减贫“最后一公里”的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专题研究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于中国减贫中具有重要意义和鲜明特色的政策实践的研究,共有6篇,包括发展生产减贫、促进就业和就业支持减贫、健康扶贫、发展教育减贫、易地扶贫搬迁以及生态扶贫。其中,在生产方面,中国的独特性在于专门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设置具有益贫性的产业;在就业方面,中国既促进外出就业,也在当地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就业岗位;在健康和教育方面,扶贫措施都具有改善基础条件、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多重作用;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中国特点既在于搬迁规模之大,也在于扶贫搬迁与其他非自愿搬迁有显著区别;生态扶贫尤其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减贫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积极效应。二是对于中国减贫国际合作的研究,共有2篇,分别是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减贫的援助与合作以及中国对外援助与合作。前者详细分析了中国减贫历程中的国际援助与合作的变迁,论述了国际援助的积极贡献;后者系统介绍了中国的对外援助及与其他国家开展减贫合作的机制、进展与成效。三是国际学者从国际合作和国际比较视角对于中国减贫的研究,共有4篇,分别是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视角、拉美视角、中非合作视角、中国-东盟合作视角。这些报告都对中国的减贫成就和经验做出了积极评价,并就如何与中国加强减贫合作进行了思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减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0年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任务和重要标志。当然,也应该看到,中国现行贫困标准还不算高,脱贫成果有待于进一步巩固,相对贫困较为严重。减缓相对贫困和追求共享繁荣发展将是2020年后中国追求共同富裕事业大局中的长期历史性任务。从这个意义上看,通过精准扶贫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让中国站上了走向共同富裕新的历史起点!不仅如此,中国也将继续深入开展减贫国际合作,致力于消除全球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转型
    2018年04月 出版
    本文介绍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转型。首先,本文介绍了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其次,本文介绍了增产导向型农业政策面临的困境。最后,本文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农业政策转型的方向。
  • 新常态下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及推进战略
    2016年09月 出版
    在中国经济进入以“增速减缓、结构优化、动力多元、质量提升”为基本特征的新常态阶段后,未来城乡一体化格局将呈现新的趋势,即城镇化增速和市民化意愿下降、城乡差距将进入持续缩小时期、要素从单向流动转向双向互动、政策从城市偏向转向农村偏向。新常态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将使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包括:农民增收和市民化难度加大,“农村病”综合治理刻不容缓,资源配置亟待实现城乡均衡,城乡二元体制亟须加快并轨。在新常态下,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采取系统集成的一揽子方案,而不能采取零敲碎打的办法。当前重点是全面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等值化,使城乡居民能够享受等值的生活水准和生活品质。
  • “十三五”时期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2015年11月 出版
    本报文分析评价了“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举措。“十二五”时期,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中国整体进入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的区域差距不断缩小,城市群加快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但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质量还较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务艰巨,城镇规模体系两极化倾向严重,城市无序蔓延现象更加显著,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十三五”时期,要紧紧围绕实现有质量的健康城镇化目标,全面推进城镇化战略转型,以市民化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为此,重点需要从有序推进市民化与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城镇化规模格局和空间形态、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与集约利用等方面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方面,“十二五”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总体来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大成效,中西部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区域合作和开放取得了较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开始试点。随着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变化,中央已明确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并将海洋经济纳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框架,实行陆海统筹发展,由此勾画出“四大区域+经济支撑带”的区域总体战略框架。“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形成东西联动、陆海统筹、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此,国家应以主体功能区和特殊问题区为载体,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进一步完善区域补偿政策,同时以创新、信息化和开放为驱动力,三轮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研究
    2019年09月 出版
    本文介绍减缓贫困是各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永恒课题。在2020年中国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后,将面临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减贫长效机制和新形势下如何统筹城乡贫困治理两大战略任务。为此,要立足第二个百年目标,着手研究制定2020年后中国减贫的新战略,把农村减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可持续的农村减贫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并实行农村减贫与城市减贫并重,全面统筹城乡贫困治理。
  • 精准扶贫: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减贫之路
    2021年04月 出版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民普遍贫困,为生存而努力,仅极度贫困人口可获得救济式扶贫。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农村减贫之路,可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78~2012年,中国主要实施农村开发式扶贫,不断提高贫困标准,增加投入,创新扶贫方式,在高速经济增长、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国际合作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持续大规模减贫。2013~2020年,为了一举消除绝对贫困,中国创造性地实行精准扶贫,开展脱贫攻坚战,大规模增加投入,派遣人员下乡扶贫,如期实现所有贫困县、贫困村和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中国农村减贫成就包括消除绝对贫困、加快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以及增强贫困地区社会治理能力五个方面。改革开放42年间,中国使7亿多农民摆脱贫困,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减贫,破解减贫“最后一公里”难题,相继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减贫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全球减贫奇迹,为全球减贫和提高人类发展指数做出了中国贡献,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通过国际合作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力量。报告从六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全面脱贫的经验,总的来说就是立足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共享发展战略,始终将农村减贫置于重要地位,选择综合性减贫道路。中国减贫经验中的很多要素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普遍借鉴意义,解决减贫“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方法也有参考价值。报告最后对下一阶段解决相对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战略转型以及加强减贫国际合作进行了简要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