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孙壮志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新华社特约观察员,2011年起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研究领域为区域合作与国际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国家社会政治等。主持过中央纪委、中央政法委、国家反恐办、全国党建研究会、外交部委托交办课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代表作有《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内涵与实现路径》(海南出版社,2014)等。

  • 图书
  • 文章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民生发展
    黄丽娜 谭旭运 副主编 ; 孙壮志 主编 2017年12月出版
    本论文集收录文章主要来源于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论坛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民生发展”为主题。本论文集共精选论文14篇,分为社会管理体制转型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文化变迁与传承、基于群体视角的社会治理四个部分,涉及贫困、慈善、养老、产权、传统文化、社会工作、流动人口等议题,突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民生发展”这一主题。
  •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 编 ; 张英伟 主编 ; 蒋来用 孙壮志 副主编 2015年12月出版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5》聚焦“建设”主题,从学术视角研究和分析2015年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部署、新进展和新成效。全书由总报告、专项报告、地区报告和专题报告组成。总报告从“高压惩治腐败、完善监督格局、治理权力任性、监管公共资金资源资产、强化党员干部纪律意识与道德诚信教育、廉洁文化建设”六个方面,分析了2015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的实践与成效。基于对东、中、西部8个省(区、市)的实地调研以及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和舆情分析,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公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同与期待,针对国企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较多,“雁过拔毛”式腐败、“两个责任”的衔接落实、防止腐败措施不够得力等问题,从健全党员干部廉洁成长机制、重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衔接落实、升级防治腐败技术手段、加大打击行贿力度、治理“吃拿卡要”式腐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专项报告篇重点研究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工作理念制度创新、实践进展和主要成效,研究分析了财政、国土资源等重点领域党风廉政建设的特点与成效,较为全面地梳理了近年来反腐倡廉建设影视作品的创作情况及思考。地区报告篇概述了湖北、江西、安徽、青海、西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6个地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有益探索。专题报告篇研究了“湖南省法治反腐”“广东国资国企纪检监察机制创新”“黔西南州干部召回管理”“四川达州党风廉政建设问责”等相关实践。
  •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 编 ; 吴海星 王晓霞 副主编 ; 张英伟 李秋芳 主编 ; 孙壮志 常务副主编 2014年12月出版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4》继续坚持“建设”主题,从学术视角客观反映和理性解读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4年以来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部署、新进展和新成效。全书由主编观察、总报告、专项报告、地区报告和专题报告组成。主编观察分析评述了我国2014年强力推进惩治腐败、监督“多管齐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责”、改革反腐败体制等方面的新举措和新成效,既描摹出反腐败斗争的感性特点,又揭示出反腐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根本动因。指出严重腐败问题的症结在于:权力与资本“隐蔽勾连”,部分公职人员追逐个人利益、迷恋金钱财富,不良政治生态导致“吏治改革”之路艰难而漫长,腐败滋生的社会思想文化土壤短期内难以彻底铲除。主张以科学思维把握反腐治标与治本问题,依法授权、用权、控权,深入改革反腐败体制机制,养成公职人员敬业廉洁、坚守底线的行为习惯,显示干部的正常工作生活状况以修复干群互信,用时代廉洁价值观改造消极腐败意识。坚信中国完全能够走出腐败易发多发期。总报告从通过“治病树、拔烂树”净化政治生态、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强化监督实效、改革为制约公共权力提供“内生动力”、严管公共资金资产资源、构建公职人员道德诚信与行为规范、让社会廉洁文化彰显核心价值观等六个方面,综述了2014年度党风廉政与反腐败工作的实践与效果。根据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舆情分析,反映了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社会认同和期待,主张把依法反腐进行到底,加快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宪法修正案相关内容,严格依法彻查贪腐案件;严防执行八项规定精神“松劲儿”,将检查执行八项规定精神具体化、机制化;对出现“塌方式”、系统性腐败地区单位领导班子追责,既严查主体责任不落实,又追查监督责任不落实;做实中国版财产申报制度,将不动产登记、治理“裸官”与外国银行共享信息、加强因私护照管理等措施相衔接;扩大境外追赃追逃战果,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司法、海关、金融、外交等多部门追逃追赃协作网络;激发网络监督正能量,加强廉政研究成果在线推介。专项报告系统总结了检察机关履行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重要职责、环保行业反腐倡廉建设、海关系统守护“廉洁国门”以及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做法与成效,对相关领域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思考,就深入推进相关领域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地区报告概述了五个省(自治区)结合地区实际开展的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广东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深入反腐败;贵州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监督办案执纪问责;河南反腐倡廉建设为中原崛起提供坚强保障;陕西以“两坚持两依靠”提升反腐倡廉建设水平;新疆正风肃纪保障社会稳定与发展。专题报告研究了四个地方党风廉政建设在某个领域的实践探索,展示了广西推进“阳光司法”护航公正、青岛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邢台县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山东高密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 编 ; 张英伟 主编 ; 蒋来用 孙壮志 副主编 2016年12月出版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6》聚焦“建设”主题,从学术视角研究和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我国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部署、新进展和新成效。全书由总报告、地区报告、分项报告和专题报告四个部分组成。总报告从“惩治腐败、完善监督格局、约束公共权力、监管公共资金资源资产、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与道德诚信管理、廉洁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分析了2016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的实践与成效。基于对东、中、西部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地调研以及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和舆情分析,分析当前社会公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同与期待,并从“强化反腐败立法、构建‘不需腐’的制度体系、统一‘四种形态’执行标准、重塑社会和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感”等方面提出课题组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地区报告概述了“河北完善巡视责任体系”“山西治理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甘肃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贵州探索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浙江改革公款存放制度”5个省(自治区)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的有益探索。分项报告研究了“黄海勇引渡案中的国际人权法问题”,分析了社会组织领域中的腐败特点及其治理,梳理了高校党风廉洁建设的实践进展及未来发展。专题报告研究了“扩权背景下四川乡镇干部预防腐败”“佳木斯市基层腐败治理”“广元市‘三同’监督机制建设”“永州市基层党的建设”“巴东县精准扶贫中的廉政建设”等地方基层实践。
  •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7
    张英伟 主编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 编 ; 蒋来用 孙壮志 副主编 2017年12月出版
    2011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持续对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状况进行全面跟踪研究,每年通过蓝皮书平台发布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7》是最新的成果之一,展示了课题组问卷调查、国情调研等研究成果,由总报告、专项报告、地区报告、专题报告、创新集萃和附录组成。总报告对十八大以来全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践及其成效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了社会认同和期待,针对金融与社会组织领域腐败、“微”腐败、不作为和慢作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四风”问题反弹危险、诬告乱告现象较多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专项报告对十八大以来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国际追逃追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反“四风”、问责追责、正风反腐透明化专门进行了研究,运用两次全国大学生问卷调查,对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成效进行了深入分析。地区报告研究总结了广东省、河北省、陕西省、吉林省长春市和湖南省常德市十八大期间的反腐倡廉特色工作。专题报告选择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规范“一家两制”管理、涉企服务中的“轻型”腐败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创新集萃通过专家推荐和评比,从全国各地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遴选了13个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实招”,并进行了简要分析。附录是以专家评选方式确定的2017年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十件大事及2017年廉政论坛和研讨会精选。
  •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 编 ; 蒋来用 执行主编 ; 王京清 孙壮志 主编 2020年04月出版
    2011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课题组持续对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状况进行全面跟踪研究,每年通过蓝皮书平台发布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9》是2019年的研究成果之一,展示了课题组问卷调查、国情调研等研究成果,由总报告、地区报告、专题报告、企业报告、评估报告、创新实招和附录组成。总报告对2018年10月以来全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践及其成效进行全面梳理。课题组认为过去一年我国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有效推进,监督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作风建设和惩治职务违法犯罪力度不减,源头防腐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公共资金、资产和资源监管进一步规范,诚信道德建设不断强化,廉政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同时,针对社会公众和干部反映的行贿惩治力度仍然不够、“围猎”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基层监督体系力量薄弱、地方纪委监委信息公开力度不够、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依然比较突出、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顽疾难治、诚信道德建设任务艰巨、问责不力和问责泛化简单化并存、干部能力不足和不愿干事现象令人担忧等问题,建议加快打造“不需送”和“不敢送”的清爽环境,重视基层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加快地方纪委监委信息公开步伐,持之以恒反“四风”,加强诚信道德体系建设,加强城市小区物业监督管理,提高问责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深化公职人员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党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地区报告以湖南省打造三级“互联网+监督”平台、沈阳市正风肃纪和大数据监督、邯郸市推行“互联网+监督(评议)”工作为例,研究了互联网和大数据在监督领域的应用与成效,同时介绍了四川省达州市针对群众痛点、联系服务群众和回应群众方法不够精准问题开展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的活动。专题报告对一年来社会反响强烈的学术不端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介绍了最近我国针对学术不端采取的措施,提出了治理的对策和思路;梳理了党内问责的历史沿革与特点、主要做法成效,指出党内问责存在实施不严谨、效果不明显、尺度不精准、主体不统一、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强化“两个责任”落实,改善问责方法,实施精准化问责,问责与激励并重,严格监督制度执行,做好问责“后半篇”文章;分析了物业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从“建”与“管”两个维度提出治理建议。企业报告选择国网新源公司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对国网新源公司建设“三不腐”机制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对妨碍国有企业健全“三不腐”机制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对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入构建国有企业“三不腐”机制提出针对性建议。评估报告专门研究设计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网站公开的信息,对地方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了当前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的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的对策建议。创新实招通过专家推荐和评比,从《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纪检监察》《党风廉政建设》等平台2019年公开的资料以及国情调研中搜集和筛选了19个做法,并进行了简要分析。附录是通过专家评选方式确定的2019年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十件大事。
  •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 编 ; 蒋来用 执行主编 ; 王京清 陈光金 孙壮志 主编 2021年05月出版
    《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10》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2020年的研究成果之一,展示了课题组问卷调查、国情调研等研究成果,由总报告、评估篇、专题篇、案例篇、创新实招和附录组成。总报告对一年多来全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践及其成效进行了全面梳理。课题组认为,过去一年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彰显治理效能,不敢腐的震慑有力保持,不能腐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监管不断规范,社会信用体系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腐败防控体系越来越完善。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反腐败高压态势持续保持,反腐败制度务实管用,政治监督效果明显,公职人员廉洁度、反腐败满意度和信心度较高,不想腐的氛围不断浓厚,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有保障。但调查也发现腐败风险和找关系求人现象仍然存在,行贿风险和成本不够高,社会对腐败的容忍度较高,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顽疾仍然突出,基层信息公开不平衡。课题组建议,大力推进清廉建设,继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系统治理行贿行为,厚植反腐败社会基础,精准地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继续提高信息公开质量,适应现代化需要提升“智治”水平,不断释放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效能。评估篇专门研究设计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网站公开的信息,对地方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了当前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的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公开的对策建议。专题篇基于中心课题组对我国民众餐饮浪费行为和态度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我国餐饮浪费的现状,分析了餐饮浪费的成因和存在的问题,建议强化激励约束机制,问责与激励并重,严格监督制度执行,建立长效机制;对一年来社会反响强烈的学术不端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介绍了最近我国针对学术不端采取的措施,提出了治理的对策和思路;同时,课题组还基于对湖南永州“清廉中国”大数据实验室的研究,分析了大数据帮助基层走出监督和监管困境的作用。《国有企业反腐败存在的困难、问题与治理》一文,对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对妨碍国有企业健全“三不腐”机制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对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入构建国有企业“三不腐”机制提出针对性建议。案例篇以山西朔州破解“双管干部”条块分割监督难题的实践与探索、江苏苏州用大数据贯通“四项监督”研究、四川苍溪探索解决“谁来监督纪委”问题的实践与思考、浙江杭州推进清廉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介绍了地方各级纪委监委推进基层反腐倡廉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典型做法。创新实招通过专家推荐和评比,从《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纪检监察》《党风廉政建设》等媒体2020年公开的新闻报道以及国情调研中搜集和筛选了典型做法,并进行了简要评析。附录是通过专家评选方式确定的2020年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十件大事。
  • 2019年俄罗斯及欧亚地区形势分析与2020年展望
    2020年04月 出版
    2019年俄罗斯及欧亚地区总体形势平稳。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中的稳定因素仍然发挥主要作用。但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突出,长期动力不足。借助于区域合作机制,俄罗斯在欧亚地区的影响力有所增强。在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国与俄罗斯和欧亚地区的经贸务实合作将进一步深化。2020年,俄罗斯与欧亚地区各国的主要任务是保持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在对外关系上,各国将继续坚持务实的外交政策,地区稳定与合作态势有望延续。
  • 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与治理路径——基于近20年国内媒体公开报道的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的分析
    2018年09月 出版
    当前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及特点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学术不端问题易发多发;二是学术不端问题形式多样;三是学术不端问题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四是隐形学术不端和学术“潜规则”不容忽视;五是学术不端受到调查处理难;六是网络成为学术不端曝光的重要渠道。为治理学术不端问题,课题组提出六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增强抵御学术不端的免疫力;二是加大对学术不端的查处力度,真正做到“零容忍”;三是完善预防与惩治学术不端的工作机制;四是发挥网络和学术打假专业人士的作用;五是加强防范和发现学术不端的技术手段建设;六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与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 2021~2022年俄罗斯及欧亚地区形势分析与展望
    2022年02月 出版
    2021年俄罗斯及欧亚地区政治社会局势基本保持了稳定,地区安全局势较为复杂,经济形势由于第三波疫情叠加,各国普遍面临调结构求增长的挑战。年度俄罗斯国内局势的核心问题是第八届国家杜马选举,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取得宪法绝对多数席位,继续保持一党主导的政治局面,政局保持稳定。此次杜马选举后,俄罗斯内政进入过渡阶段,对外关系方面则进行战略反思并进行了对外政策的积极调整。中亚和南高加索多数国家执政当局控局能力依旧比较强大,各国选举过程总体平稳,经济和社会政策稳步落实,未出现大规模政治动荡局面。乌克兰继续“广场革命”后的发展方向,内外政策继续向欧盟和北约靠近。白俄罗斯在政治危机后遭到西方国家严厉制裁,为了脱困在内政上尝试通过修宪缓和政府与社会关系,在外交上加强俄白联盟关系。摩尔多瓦总统选举改变了国内力量格局,亲西方政治力量执政后开始加快融入欧洲的步伐。未来一年,俄罗斯仍然会奉行务实外交的总方向,致力于推动形成多极化的国际格局。欧亚各国将坚决捍卫战略底线和国家安全利益,努力保持政治稳定和争取经济企稳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