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5年01月
出版
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厘清战略定位、把握教育本质、指明实践路径,为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最终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2025年01月
出版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现代的学术概念,但其思想和实践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化的思想与实践传统,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智慧。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教师既要尊重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又要根据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等的差异,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荀子在中华民族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与使用“教化”概念,强调以礼义道德之规范与价值理念来涵化人的自然情性、塑造人的道德品格,并通过人之成德来形构社会人伦与风俗秩序。陈白沙是明代理学转向心学过程中的重要哲学家。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得思想,认为“学贵自得”。他所讨论的“学”主要是以德性为基本内容的修身养性之“学”。陈白沙强调自我内求于心的为学功夫,并以“仁”为道德最高准则,强调实现德性圆满并回归日常实践,以及追求心道合一、自然之乐的最高境界,展现人心自由澄澈以及天人和谐共生。陈白沙的“自得”思想在当时带来了学术新风,开启了明代心学。不忘本来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重视教化的文化传统,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价值。
-
2025年01月
出版
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品质的三个重要维度,即教育理念、数智素养以及德性品质等展开探讨,以期不断丰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问题的研究探索。
-
2025年01月
出版
要激活教育对象的学习主体性,实现以人启发人、以人教育人。团体认知具有超越个体认知或其总和的潜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推动学生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本文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团体认知协作涌现观以及复杂性科学的熵变理论,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团体的认知协作涌现学习模式的构建,把学习过程分为组建异质性学习团体、增加团体的知识存量,调整协作关系,多层次互动,引入负熵流,实现团体认知的涌现、系统达到高层次平衡态五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团体认知协作涌现学习模式的应用需要坚持共同主体、强化教师主导性,坚持底层思维、促进上下结合,坚持有序运行、激活团体非平衡态。
-
2025年01月
出版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术”“学”“道”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共同要求。课程思政要取得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离不开从理论上深刻把握和从实践中深入推进“术”“学”“道”及其辩证关系。“术”是指各类各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之“技术”、有机融入之“艺术”和动态发展之“战术”。“学”是指专业课程教学的学术性、价值引领的学理性和课程育人的学科性。“道”是指教师“明道”、“信道”和“传道”。在课程思政中既要善用“术”,也要保证“学”,更要契合“道”,并在实现“术”“学”“道”三者互构、互补、互彰的基础上,以术弘道、以学讲道、以道御术统学,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目标。
-
2025年01月
出版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期待。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因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处于不同社会层次等而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党对这些人群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不同的挑战。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教育主体和管理主体断层、教育资源和机制配套不完善,农民内生动力不足,教育效能不充分,返乡农民心理反差大等;军人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复杂和迫切,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融合、教育对象张扬个性、严格紧张的管理与训练压力等的挑战;新时代学生追求个性化、过度务实、利己性和需求易变性等的情况将严重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和人生导向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则面临着干部队伍理论素养亟待提高、思想作风易受影响、教育方法传统化等挑战。
-
2025年01月
出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的挑战更加严峻,承担的任务也更加繁重。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