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4年10月
出版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而乡村治理共同体则成为其重要的场域。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建设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既是势之所趋,也是理之应然,是破解“共同治理”困境的关键。可以说,它是在乡村治理实践基础上提出的。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深刻认识乡村、理解治理、把握共同体。本文介绍了《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一书的研究背景、研究范畴界定、国内外研究述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和难点。
-
2024年10月
出版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乡村治理的重要论述为建设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具体来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立足于现实利益与人的本质的双重考察,主要包括本源共同体(前资本主义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三个辩证发展层次,阐述了个体和共同体的对立统一关系;恩格斯历史合力论认为主体与客体诸因素的相互促进产生的“总合力”,即“主体—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合力,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乡村治理的重要论述为建设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源自西方的集体行动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为建设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借鉴,尤其是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多元治理主体的完善与协同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乡村治理”与“共同体”的互构联结关系,立足于学术界现有分析框架,本书建构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价值—主体—秩序—行动”的互动分析框架。本章通过阐明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诉求、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阐述“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何以缘起”,更好地为下述开启的主干内容做好充分的背景生成、理论准备和思路指引。
-
2024年10月
出版
70多年的乡村治理演进历程启示我们,要通过渐进性改革,以多种手段推进和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建设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思想的嬗变、传承、延续、创新以及超越的结果。从乡村管治、乡村管理、乡村治理到“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再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透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的演进历程、变迁特征、基本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定位、现实走向及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厘清与判定乡村治理演进进程中的成功方面与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其指导思想和实践面向上的主要经验,构成了理解和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方面与基本线索,这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借鉴、筑牢了基础,也为未来制定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方案设计与优化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提出,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深厚的历史根基,并非某种抽象化的产物,因此,对70多年来乡村治理演进的广度与深度,我们必须有科学、客观、全面的认识。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否则,就难以理解乡村治理变迁的历史性进步与局限,更难以理解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基本方向与路径选择。总之,本章希望通过对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考察,从历史维度审视“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何以可能”,更好地为下述开启的内容提供研究的历史线索、方向指引并做好充分的经验准备。
-
2024年10月
出版
就主体关系而言,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是一个以治理共同体形式存续的系统结构,在治理共同体的系统中,不同治理主体都在总的治理共同体系统的整体持续合理运行中发挥各自的功能。乡村治理共同体的主体关系主要包括嵌入性治理主体和内生性治理主体的主体定位、关系呈现、结构生成三个方面。在明晰各个治理主体关系的基础上,要整合协同多元治理主体彼此间的利益与力量,增强协同效力并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就秩序彰显而言,主要包含治理过程之维的秩序运行“力度”、治理效果之维的秩序运行“效度”、治理方法之维的秩序运行“精度”、治理手段之维的秩序运行“温度”四个方面的秩序取向。就行动条件而言,主要包括利益联结共生、农民意愿凝聚、组织规模适度、文化关联相通、地域空间毗邻五个方面。本章通过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论认知,从理论维度检视“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何以可行”。
-
2024年10月
出版
有效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要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探索相结合,因此必须立足于各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实施差异化治理,这样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实践才能充分彰显自主性。尽管如此,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中的一些秩序场景实践和行动模式探索,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主要包括乡村“四治”的治理秩序场景实践所推动的规则完善与智慧治理,以及民主协商型、合作治理型、利益整合型的行动模式探索。实证调研表明,这些实践探索使治理共同体的空间场域初现,多元治理主体及相应的资源配置协作格局初步形成。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人人尽责的秩序调适以及人人享有的行动要求在实践中已经悄然推进。要通过实践探索,探讨并揭示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举措,形成、借鉴和铸就一系列治理经验。挖掘乡村治理实践中的运行机理与治理效应,可以呈现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图景和实践表达,厘清乡村多元治理主体如何达成共识、形成治理合力。这能够有效契合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目标,明晰中国特色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本土化路径,从而进一步使秩序运行的“力度”“效度”“精度”“温度”有序化升级,夯实有效治理的行动基础,提升综合效能。此外,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必须立足当地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实际治理状况和治理情境,充分适应不同地域的乡村特性和客观实际,特别是要充分考量各地域乡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资源禀赋的异同,在多个层面创造出不同的实现形式与治理类型。本章通过对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从现实维度检验“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何以必然”。
-
2024年10月
出版
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势必要在形塑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中不断增强“共同体”属性,要凝聚共同意识、压实共同责任、增强共同秩序、推进共同行动,促进整体健全和互动整合,促进价值、主体、秩序、行动的和谐统一,实现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良性互动。本章通过探讨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多重实现进路,从实践维度呈现“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如何建设”。
-
2024年10月
出版
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是乡村治理研究的新话语体系,是在中国语境下治理乡村社会的最新方式和目标选择。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一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域,分析并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书主要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实践维度的逻辑思维出发,按照“何为(概念界定)—何以缘起(时代诉求、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何以可能(历史考察)—何以可行(理论认知)—何以必然(实践探索)—如何建设(实现进路)”的逻辑链条展开。本书立足于“价值—主体—秩序—行动”的互动分析框架所形成的互动式治理,对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性论述,较为清晰地呈现了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研究的整体脉络与面貌图景。但笔者由于自身研究能力的局限,尚未将研究的问题阐释得足够深入。因此,在对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对一些基本结论和未来展望作一些总结,以求为今后继续深入地研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