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2024~2025年中国首都发展状况与形势分析

作者:
陆小成 赵雅萍 刘小敏 任超 李原 田蕾 侯昱薇
出版日期:
2025年6月
报告页数:
34页
报告大小:
2.11 MB
报告字数:
27712字
所属图书:
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4~2025)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期,首都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2025年是全面检验“十四五”成果、实现战略转型、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对北京发展意义重大。本报告构建了首都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评首都发展成效,并具体评估北京在政治、科技、文化、国际交往等领域的建设成效。2024年,北京在政治中心保障、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及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同时,面临功能服务保障壁垒、超大城市安全问题待破解、科技创新动能不足、文化辐射力欠缺、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展望未来,北京需加快数字化治理,强化公共安全,推进“四个中心”建设,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优化文化设施,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首都首都发展指数政治中心

作者简介:

陆小成:1978年生,湖南耒阳人,中共党员,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清华大学科技政策博士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日本山梨学院大学公派访问学者,兼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首都发展、公共管理、城市治理、低碳创新等。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民政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50多项。出版专著《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首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都发展核心要义》等16部。在《科学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城市发展研究》等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及其他中文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发表三报一刊理论文章7篇。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20余项。获得民政部、湖北省政府等研究成果奖多项。

赵雅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

刘小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专业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模型构建与应用。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其他重大项目多项,获得北京市调研报告一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1项。

任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首都发展、城市文化研究。

李原:经济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向为金融理论与政策。主持多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带一路”建设研究专项课题等。在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笔及参与执笔的十余篇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田蕾: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经济与城市发展。

侯昱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金融、金融监管、城市发展。

文章目录
首都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首都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二)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 (三)首都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四)主要结论
发展现状与主要成就
  • (一)中央政务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大国首都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 (二)全国政治中心安全水平持续上升,首都超大城市治理成效显著
  • (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蹄疾步稳,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 (四)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促进首都文化繁荣发展
  • (五)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持续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 (六)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主要挑战与发展难题
  • (一)首都功能服务保障存在壁垒,超大城市安全问题亟须破解
  • (二)首都科技创新动能乏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掣肘
  • (三)文化科技融合深度不足,首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有限
  • (四)国际人才服务环境有待优化,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有待增强
  • (五)发展模式转型压力较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 (六)创新驱动力仍须加强,绿色技术应用与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短板
  • (七)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的参与度有待加强
未来展望与形势分析
  • (一)提升北京数字化治理效能,强化公共安全问题治理
  • (二)整合全国政治中心资源与优化环境,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
  • (三)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
  • (四)加快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增强大国首都文化软实力
  • (五)优化国际人才服务环境,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 (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和谐宜居之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