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孙倩

  • 机构:湖南城市学院
  • 简介:

    博士,教授,湖南城市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运筹学会决策科学分会理事。新西兰梅西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学者,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益阳市首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1项、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3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被SSCI、SCI、EI、CSSCI、CSCD收录1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收录1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获第十三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益阳市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参与完成各类政府和行业委托项目10余项。

  • 图书
  • 文章
  •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4~2025)
    孙倩 周文娟 汤放华 王冰 主编 ; 张文弢 谢疆 汤勇 任国平 副主编 2025年04月出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乡村这片广阔天地中,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是广大乡村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创新传承和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增强乡村的软实力和竞争力,还能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汇聚乡村,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本书从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这一视角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2024~2025年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主要进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趋势,并深入探讨其实现路径与策略。同时还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传承方面入手,阐述如何更好地发挥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引领和驱动作用。乡村文化建设篇详细阐述了以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将文化融入村庄规划、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以城乡文化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实践探索与成效,展示了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路径与丰富实践。第一,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不仅能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能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本书从农旅结合、文旅融合及产业链整合三个维度入手,深入探讨这一模式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第二,将文化元素融入村庄规划之中,不仅能提升乡村的整体风貌和居住品质,还赋予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本书基于传统村庄规划存在的现实问题,明确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及文化振兴在村庄规划制定中的引导作用,提出目标、人、物、问题、项目“五个清单”的新村庄规划路径,有力提升了村庄规划的实效性。第三,在激活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本书强调进一步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宣传机制,赋能乡村振兴凝心聚魂;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路径,赋能乡村振兴经济引擎;创新红色文化培育传承方式方法,赋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第四,在以城乡文化融合驱动乡村振兴方面,本书提出通过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乡村文化传承篇聚焦传统文化的重塑、乡风文明的涵养、多元共治的推进及生态文化的弘扬,强调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文化的创新发展,更要守护好乡村的文化根脉,坚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重,并提出有价值、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全方位激发乡村振兴发展动能。第一,针对传统文化重塑过程中存在的文化传承困境、经济支撑不足、社会认同缺失、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社会认同度与参与度、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乡村基础文化设施与公共服务、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等对策建议。第二,在涵养乡风文明的过程中,存在党建引领存在薄弱环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移风易俗任务艰巨、人居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强以及特色传统文化有待开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平台建设、狠抓道德建设、坚持移风易俗、弘扬传统文化、改善人居环境等对策建议。第三,在推进多元共治的过程中,针对基层治理面临诸多风险、农村“三治”短板突出、治理机制不同程度缺失、乡村治理干部结构不合理、文化传承与保护压力大等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以农民为主体的治理体系建设、发展集体经济打造城乡融合体、加强文化振兴对乡村多元共治的推动作用、健全“三治融合”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加强乡村治理改革试点和经验借鉴等对策建议。第四,在弘扬生态文化保障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风险加剧、农村生态系统退化趋势仍未扭转、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任重道远等问题,提出要以系统的治理观指导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政治建设、以绿色的发展观指导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经济建设、以和谐的文化观指导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以普惠的民生观指导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社会建设等对策建议,确保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此外,本书还选取了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三个典型案例,分别展示践行六个“以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模式,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 激活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2025年04月 出版
    乡村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独特,是助力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各领域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各地普查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载体;发挥红色文化优势,促进产业兴旺;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涵育乡风文明;厚植红色文化底蕴,实现生态宜居。但是存在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高效、红色文化资源产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各地进一步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宣传机制,赋能乡村振兴凝心聚魂;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路径,赋能乡村振兴经济引擎;创新红色文化培育传承方式方法,赋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 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传承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
    2025年04月 出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元素与外在表征更是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与当代呈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存在的耦合共生的文化互洽关系,不断推动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利用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明确提出以留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载体,凝聚各方力量,坚定不移实施文旅融合“一业突破”战略,在文旅项目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文创产品供给、文旅业态打造以及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非遗+”深度发展,打造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的乡村文化产业项目,塑造具有鲜明留坝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留坝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秦岭模式”,为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贡献“留坝力量”,走出一条具有留坝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