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杨雪冬

  • 机构: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
  • 简介:

    河北省涞源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一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全球化、中国地方政治、政治学理论。

    现为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出版有《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专著)、《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专著)、《全球化》(专著)、《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专著)、《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想象力》(主编)、《地方的复兴:中国地方治理改革30年》(主编)等多部著作。

  • 图书
  • 文章
  • 国家治理的逻辑
    杨雪冬2017年12月出版
    本书是作者过去10多年来围绕国家治理撰写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多数已经公开发表,并且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些文章试图从多个角度阐释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国家治理改革的艰巨性,并且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路径和方式进行了探讨。
  • 中国的治理变迁:政府责任
    2018年05月 出版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中,政府既是重要的推动者,也是改革的对象。在这种推动改革与自我改革的双重进程中,当代中国政府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各国政府普遍承担的基本职责,而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展了国内和国际责任内容,构建出一套能发挥制度优势的政府责任体制。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处于深刻变革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的政府责任体制也处于变动过程中。尽管“全能型政府”理念被放弃,但是政府的责任感与执政党的使命感高度重叠在一起,并受到后者的塑造规范,使许多责任带有了高度的政治性,一些已经在理论上清晰的有限责任成为实践中模糊的无限责任。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责任变化方面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国际责任的增强,不仅符合国际道义,也能为自身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如何衡量承担国际责任的能力,平衡国内和国际责任,并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 改革路径、风险状态与复合治理
    2017年12月 出版
    本文的主题是改革路径、风险状态与复合治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中国改革路径的分析,描绘现代风险在中国的衍生过程;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中国目前面对的风险状态;第三部分针对风险状态的基本特点,提出治理风险的思路;第四部分是结论。
  • 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特点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2017年12月 出版
    本文的主题是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特点及中国的应对策略,具体分析了如下内容: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的特点,中国面对全球化采取的策略等。
  • 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7年12月 出版
    本文的主题是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国家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加突出,第二部分分析全球化对国家治理的改进提出了要求,第三部分讨论如何将全球化的维度自觉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之中。
  • 改革开放与中国执政党能力的提高
    2017年12月 出版
    本文的主题是改革开放与中国执政党能力的提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国家能力的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也同样是执政党改变方式、提高能力,重新向社会经济生活诸领域渗透的过程。客观地说,执政党的转型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它不仅一直掌控着政权,还能够继续成为社会认同的基本对象,与改革开放的成功、中国的发展稳定这些基本的共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实现这些共识的基本主体。然而,必须看到,政党与国家始终存在矛盾,因为二者是不同的组织,承担着不同的社会政治角色。因此,如何协调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依然是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重大命题和挑战。
  • 在全球化背景下认识中国制度优势
    2017年12月 出版
    本文的主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认识中国制度优势,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制度作为调节和规范社会关系的规则,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国家都有一套具有本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即便同属于同一类制度模式,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随着全球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制度之间的交往活动也在增加、深化,并且面对的变化、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共同性。必须承认,诸多的变化都是全新的,各类新问题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同的制度都要根据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定位,来有效调动自己的判断力、适应力和应对力。在应对这些变化和问题的过程中,制度之间的差异性也由于制度绩效的分化得到了更全面的体现。中国的快速发展被公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成功案例之一,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尽管有不同的解释,但都承认这样的事实:通过有效发挥制度优势,中国把握住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本国发展问题,而且为解决各国面对的共同问题提供了选择和参考。中国的发展充分显示了全球化时代坚持制度多样性的意义。
  • 后市场化改革与公共管理创新
    2017年12月 出版
    本文的主题是后市场化改革与公共管理创新,1992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中国改革进入了后市场化时代。这里所说的“后市场化改革”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时间序列上,中国的各项改革开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背景下展开了;二是改革的重心不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如何保证其健康运行;不是依靠市场经济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面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其他问题。因此,既要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也要重视政治发展和社会建设,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和有利的社会环境,并使市场经济创造出来的财富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得到合理的分配。作为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管理改革也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 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制度改革
    2017年12月 出版
    本文的主题是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制度改革,具体分析了如下内容:干部的定义,干部制度面临的挑战,执政党地位与党管干部原则,干部的选拔任用等。
  • 体系绩效、治理现代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17年12月 出版
    本文的主题是体系绩效、治理现代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文认为,治理理论的出现为我们更为全面客观地认识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和制度绩效提供了理论参照系。从治理体系的整体出发,重视治理过程和治理绩效的分析,我们可以考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整个制度体系中的定位、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功能绩效,分析这个建构起来的制度是否适应了国情,是否有机地嵌入了整个体系,是否有效回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力提升的需求。这也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到制约其运行效果和发展路径的因素,并探讨进一步改进所需要的条件。
  • 社会变革中的政府责任
    2017年12月 出版
    本文的主题是社会变革中的政府责任,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从理论上简要分析了政府责任和责任政府,然后提出了一个考察中国政府责任变化的分析框架。第二部分讨论了中国政府责任的发展以及取得主要成就。第三部分从地方政府角度讨论了政府责任“泛经济化”带来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增长责任挤压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责任和公共服务责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来履行公共服务责任。第四部分讨论治理问题的增多对政府责任实现机制提出的挑战。尽管政府已经不再是“全能政府”,但面对这类问题,承担着“无限责任”,被迫用“政治方法”来保证责任的完成。最后一部分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