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2023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

作者:
赵茂程 蒋建清 缪子梅 高强 杨博文
出版日期:
2023年5月
报告页数:
57页
报告大小:
1.6 MB
报告字数:
48895字
所属图书: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方式。生态经济立市,绿色产业富民。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以来,我国在减污降碳、自然资源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全面系统地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谋划发展,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从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不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因此,我国提出要持续积极稳妥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立破并举原则;通过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等国际合作。

关键词:

生态文明绿色转型碳中和碳达峰环境治理体系

作者简介:

赵茂程: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在农林工程中的应用、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与装备等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拥有授权专利50余件,参与编写国家标准20余部。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曾获省部级教学、科技等奖励多项。现为中国林业机械协会副会长、中国林学会林业机械分会副理事长。

蒋建清:博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等研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迄今有SCI、EI收录论文百余篇,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性文章多篇。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0余项。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百余件。

缪子梅: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江苏省水土保持学会理事长。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规划、生态修复和农业水土环境研究。已有SCI、CSSCI收录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苏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等10余项,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编写《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

高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咨询专家。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农村政策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土地制度等研究。曾任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有6项研究成果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2020年度“江苏发展研究奖”一等奖,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杨博文: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南京农业大学讲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

文章目录
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进展与发展态势
  • (一)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进展
  •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态势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 (一)预防为主:提升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 (二)保护优先: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 (三)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 (四)公众参与:推进绿色发展理念
  • (五)损害担责: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效
  • (一)明确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 (二)坚持陆海统筹并加强流域海域系统治理能力
  • (三)发挥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要作用
  • (四)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的有效落实
  • (五)土壤生态环境和固体废物管理工作效果明显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一)资源总量管理和生态补偿方面亟待完善
  • (二)环境资源法律体系的碎片化趋势明显
  • (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水平有限
  • (四)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仍需加强
  • (五)环境治理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方面仍需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与展望
  • (一)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管理体系
  • (二)加快推动我国环境立法法典化进程
  • (三)提升生物多样性国家治理顶层设计与治理能力
  • (四)探索流域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与协同推进模式
  • (五)深入参与国际环境合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