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衡》系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学术集刊,旨在为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学术研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理解和诠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世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以理性考量塑造未来中国文化和学术思考。本刊现为采取匿名评审制度的年刊,登载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书评札记、学界动态等文稿。诚邀海内外同仁赐稿。
本辑发表的九篇论文分成四部分,邱锋《论〈国语〉的成书和性质》和张永路《开放文本视角下的〈国语〉问题综论——作者、年代与成书性质》两篇关于《国语》性质的讨论作为本辑的主题论文隆重推出;易志刚与王晓兴《『仁』何以可能——孔子再认识》、骆扬《孔子忠恕思想考论》、靳宝《『汉得天统』:两汉关于政权合法性的理性思考》三篇论文组成思想史研究专题;杜永梅《〈史〉〈汉〉之间的史学发展》和董坤玉《唐代学官的社会贡献》两篇论文组成历史研究专题;李道刚《近代法治先贤黄远生宪法学说初探》和冯国泉《老庄之『道』与古希腊自然法的『同』和『异』》两篇论文组成中西法学思想比较专题。
国学论衡(第十二辑,2022年第2辑)
国学论衡(第十辑)
国学论衡(第十三辑,2023年第1辑)
国学论衡(第十四辑,2023年第2辑)
王晓兴 生于1950年。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长期潜心于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倡导从中西人论和原创文化的视角关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空间。
著有《『仁』何以可能——孔子再认识》(2013)、《『王天下』与汉帝国》(2009)、《雅斯贝斯的世界历史纲要与文化研究的历史视野》(2007)、《王天下——殷周之际对中国文化的奠基意义》(2007)、《人类的普遍正义及其历史渊源》(2007)、《原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2003)、《道、逻各斯与社会历史变动——关于中西哲学范畴比较的一点思考》(1998)等代表性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