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的专题研究,全书分六章分别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考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进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系统解读,从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各部分探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理论依据,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六大原则和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发展理念两个层面考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构建理念,最后从目标要求、指标体系、实践路径等方面探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问题。全书基于从抽象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和逻辑、理论和现实相关问题做了系统而全面的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性别平等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国方案”
党的建设研究报告No.1(2016)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女,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共党员,哲学博士,现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技术理念:从思想到行动》(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费恩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等作品,译著主要有《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哲学》(合译,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通过技术思考》(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技术哲学》(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