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朱春艳

  • 机构:东北大学
  • 简介:

    女,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共党员,哲学博士,现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技术理念:从思想到行动》(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费恩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等作品,译著主要有《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哲学》(合译,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通过技术思考》(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技术哲学》(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等。

  • 图书
  • 文章
  • 新时期小康社会建构理论研究
    朱春艳2017年07月出版
    本书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的专题研究,全书分六章分别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考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进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系统解读,从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各部分探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理论依据,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六大原则和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发展理念两个层面考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构建理念,最后从目标要求、指标体系、实践路径等方面探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问题。全书基于从抽象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和逻辑、理论和现实相关问题做了系统而全面的思考。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论
    2017年07月 出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主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论
    2017年07月 出版
    “小康”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从历史渊源来看,“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概念很早就有记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概念正是在借鉴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文从“小康”一词的词源开始考察,详细讲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历的从“解决温饱” 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 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范畴论
    2017年07月 出版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科学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含义,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梦实现的大格局。本文对人们容易混淆的几对概念间的关系进行辨析,以期厘清概念,把握实质,为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据论
    2017年07月 出版
    本文主要概述了党长期以来一直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熏陶和滋养,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的能力,努力增强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在深刻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愿景奠基于科学的理论,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念论
    2017年07月 出版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的同时,也就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八点基本要求,经过“十二五”期间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为谋取全面建成小康进程顺利进行,“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将这八点基本要求凝练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的“六大原则”,同时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明确要求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本文主要概述了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六大原则”和“五大发展理念”。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论
    2017年07月 出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构想,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为全面建成小康谋篇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需要根据发展理念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经过中间试验,进而让这些理论真正被群众掌握,化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本文主要概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论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