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国际价值、国际生产价格和利润率平均化:一个经验研究

作者:
冯志轩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报告页数:
30页
报告大小:
1.55 MB
报告字数:
19287字
所属图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定量分析(第一卷):中国经验和数据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劳动价值论如何从一国范围内扩展到整个世界市场,对于这一理论的解释力而言是颇为重要的议题。马克思(2004a)在《资本论》中就曾经对此做过简要地论述。他认为一国之内生产某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将以个别劳动的面貌出现在世界市场上,在世界市场上经过再平均得到商品的国际价值。而恩格斯(2004)则进一步认为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生产会发生利润率平均化,从而形成国际生产价格。跟随恩格斯的逻辑,Bauer(2000)和Grossman(1992)就分别提出,在国际生产价格形成的条件下,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高于不发达国家,从而使得二者在国际交换中处于不平等的关系当中。发达国家的资本家将占有不发达国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但是,斯威齐(1997)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中不认同这种观点,认为利润率平均化和生产价格的形成来自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在国家之间,这种流动面临诸多根本性的障碍。不过他并没有回到国际价值主导世界市场价格这种认识,而是基于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判断,认为垄断资本对内构建贸易壁垒,对外倾销。这种垄断资本的行为使得国际垄断价格才是决定世界市场价格动态的根本因素。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国际价值国际生产价格利润率平均化

作者简介:

冯志轩:

文章目录
·引言
·Morishima-Ochoa方法及其缺陷
改进的Morishima-Ochoa方法与国际价值和国际生产价格的测算
  • (一)测量方法
  • (二)测算结果及其讨论
·利润率平均化和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