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论“天人合一”就是“身心合一”——以“精神青春期”概念为撬板

作者:
朱鲁子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
报告页数:
16页
报告大小:
1.23 MB
报告字数:
14472字
所属图书: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8上半年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以儒、道、墨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核心思想无疑是内涵无比丰富的“天人合一”观念。但这个足以代表中国哲学核心思想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当代并没有彰显出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中国哲学必须意识到,所谓“天人合一”,本质上是人的“身心合一”;“身心合一”是“天人合一”的基础;“身心合一”就是“天人合一”。身心分离的具体表现是“身先于心”,即心被身远远地抛到了后面,当身先于心自然地成熟,达到了“生理青春期”,具有了自我创造、自我复制的能力时,而心却由于“知障”的遮蔽仍处于无知、无明状态;所谓“身心合一”,即心要急起穷追,使自己也像身那样成熟起来,拥有精神生命的自我创造、自我复制能力而与身并驾齐驱,达成身心二元分裂的和解,否则,人必“役于身”“役于物”。中国哲学的这种自我意识是它完成自我超越和新生的必由之路。笔者想在简单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生哲学所提出的一个创造性概念——“精神青春期”为撬板,予“身心合一”观念和“天人合一”观念以全新的阐释。如是,则“天人合一”观念无与伦比的意义和价值将得到充分彰显。可以期待,这一观念必将成为一个普遍的人类哲学范式。

关键词:

“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精神青春期”“身先于心”撬板

作者简介:

朱鲁子:(1961~ ),男,山东胶州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现代人生哲学、美学、宗教学。本文系2016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影中的环境意识流变研究”(16BC037)之阶段性成果。

文章目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 (一)夏商时期:“天人合一”的重心在“天”
  • (二)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的重心转向“人”
用“精神青春期”概念撬动“身心合一”与“天人合一”
  • (一)“天人合一”的基础是“身心合一”
  • (二)身心分裂始于人的生理青春期
  • (三)身心分裂的严重后果和危害
  • (四)“身心合一”是人的一个内在的自然需求
  • (五)如何做到“身心合一”
·结语:“身心合一”就是“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