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17年05月
出版
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文化不仅在对外交流与传播中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地规范和提升着自己的整体实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主动性日益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好评度逐渐提升以及我国承办国际文化活动的能力稳步上升。但由于国际文化传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中国文化在“国际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存在问题。应确立中国的文化自信,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战略,以解决“国际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文化传播的运营模式、提升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性来解决“市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
2016年05月
出版
-
2016年05月
出版
-
2017年08月
出版
康德哲学是真正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批判品质也显著体现在他关于审美判断的论述之中。康德以三个“不是”——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展示了其审美判断理论的批判品质。其中,康德通过揭示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把审美活动引向了反思的立场。而强调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理性派美学,并引出人的情感的自由表达能力问题。强调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经验派美学,并引出人的情感的普遍传达能力问题。
-
2018年05月
出版
本报告旨在考察2016~2017年年底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现状,考察显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文化产品进口大于出口、文化服务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文化产品出口地主要以亚洲为主、来华旅游、投资与求学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等特点。调查显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情感认同与情感感染不足以及以狭隘民族主义为代表的文化保守势力的阻碍等问题,在全方位推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式存在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为了推动中国文化进行有效国际传播以期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本报告认为,既需要增强中国文化在他国传播过程中的情感认同度和感染力,又需要不断克服以狭隘民族主义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制造的阻碍,还需要积极探索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跨界合作机制,抓住“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机遇,全方位推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
2016年06月
出版
201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具体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以及文化惠民活动的效果日益明显三个方面。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公众无法充分使用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业的商业味太浓、公众参与文化生活的自觉性不够。针对这些不足的对策是:灵活高效地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公众营造良好舒适的文化氛围;提升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的能力,以满足公众对高品质文化的追求;促进先进文化、高雅文化的下移,以提升公众整体的文化素质。
-
2016年06月
出版
“文化”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既带来了高新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上的应用,也带动了传统的文化发展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供给能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还有助于文化产业为公众打造个性化服务、带来标准化体验。互联网给中国公众文化生活带来的改变日趋明显,公众对互联网需求也在逐渐加强。然而,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方面存在内力不足的现象,直接制约了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文化生活的主动性。要克服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优化互联网环境,让其“文化性”凸显出来;另一方面则需要借助互联网模式,让公众积极参与文化生活。
-
2015年04月
出版
当满足了基本层次的生活需求之后,文化需求满足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公众民生的更高层次的期待乃至新的生长点。调查发现,当今中国,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硬件设施日益完善,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娱乐活动日益丰富,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程度日益提高。但在满足中国公众文化需求方面也存在行为上还不够自主,结果上还不够公平,思想上还不够自觉等突出问题。消除这些问题,在国家层面必须坚持尊重原则,在社会层面必须坚持公正原则,在个体层面必须坚持自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