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戴茂堂

  • 机构:湖北大学
  • 简介:

    男,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化建设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哲学专业教指委,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丛刊)、《德国哲学》(丛刊)、“道德·价值·文化丛书”主编。

  • 图书
  • 文章
  • 德国哲学(2019年上半年卷)
    邓晓芒戴茂堂 主编 ; 舒红跃 副主编 2020年05月出版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德国哲学》从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一共联合出版了20期,对推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德国哲学乃至整个外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中国哲学界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2007年《德国哲学》改由邓晓芒、戴茂堂任主编,张世英先生、梁志学先生、杨祖陶先生、王树人先生为顾问,继续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德国哲学》自创刊以来,几乎国内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都曾在《德国哲学》发表自己的重要论文。
  •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6下半年卷)
    G.JohnM.AbbarnoThomasMagnell戴茂堂 江畅 主编 ; 徐瑾 执行主编 ;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国际价值研究学会(ISVI)2017年03月出版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是由国际价值研究学会(ISVI)与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编,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的集刊,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集刊注重发表伦理学理论方面的文章,以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发表中西价值论与伦理学思想史方面的文章,以强化刊物的学术根基;注重发表应用伦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文章,以回答当代人类和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2016下半年卷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传统价值与伦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西方价值与伦理等展开讨论,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展开专题研讨,也对“人间佛教”、先秦礼乐思想的逻辑演进等中国传统价值与伦理以及马里坦“位格”理论等西方伦理与价值展开研究。本刊作为国际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既有严肃的深度学理探讨,又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20)
    蔡利平 贺艳菊 主编助理 ;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 编 ; 阮航 执行主编 ; 孙伟平 戴茂堂 江畅 主编 ; 徐弢 黄妍 李家莲 副主编 2020年11月出版
    2018~2019年,我国人民满怀豪情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18~2019年,我国文化事业投入持续稳步增长,为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文化事业建设成效显著,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深入开展乡村文化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呈现新局面。但在文化事业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进一步贴近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增强其文化获得感,培育其阅读兴趣,提升其阅读质量和阅读水平。中国文化生产领域继续深化改革,总体状况持续向好,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文化及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上升,文化产品的进出口稳中有升。互联网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文化生产领域新的增长点,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国际竞争力。文化产品的生产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提质增效、推动融合发展,同时主题出版与期刊转型成为年度亮点,国产电影强势崛起,总体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文化产品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依旧任重道远,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缓慢。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更加具体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越来越精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明显,文化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中国在文化国内传播和影响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较大成就,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红利惠及文化传播行业,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影视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成效初显,网络视频平台逐步转型为新的文化载体。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2019年8~12月开展了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9)”,为《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20)》的研创提供事实依据与数据支持。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报告对1949~2019年我国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提供了《公共文化机构资本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特征与趋势》研究报告。报告利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文化机构发展7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在描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10个时间序列弹性变量,构建了长期协整模型。为增强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本报告立足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从文化事业、文化生产、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国内和国际传播与影响力六个方面,对2018~2019年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新态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总体上和指数上的描述和分析,对中国文化近年来所达到的水平和竞争力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对2020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文化建设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希望借此为党和政府的有关决策和管理提供宏观上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
  • 德国哲学(2015年卷)
    邓晓芒戴茂堂 主编 ; 舒红跃 副主编 2016年09月出版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德国哲学》从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一共联合出版了20期,对推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德国哲学乃至整个外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中国哲学界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2007年《德国哲学》改由邓晓芒、戴茂堂任主编,张世英先生、梁志学先生、杨祖陶先生、王树人先生为顾问,继续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德国哲学》创刊以来,几乎国内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都曾在《德国哲学》发表自己的重要论文。
  •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7)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 编 ; 陈俊 阮航 执行主编 ; 孙伟平 戴茂堂 江畅 主编 ; 徐弢 李家莲 副主编 2017年05月出版
    2015~2016年,中国文化发展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获得了快速发展。党和政府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有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大幅度提升。可以说,这两年的中国文化发展水平,无论是在社会效益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报告》基于对2015~2016年中国文化新发展的考察,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服务、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这六个方面,总体上描述并分析了这两年我国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而评估中国文化新近发展达到的水平和竞争力,对2017年中国文化建设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希望借此能够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以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增强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社会文化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对2015~2016年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总体上的描述和分析,我们看到,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文化相关部门,各种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文化建设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事业费总量显著增长,中央对地方文化项目补助资金再创新高,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文化建设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文化活动突显特色和亮点,文化品牌化、本土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文化产品呈现更加繁荣的局面,无论是文艺产品还是理论成果都有一定增长。文化服务水平稳步向前发展。在文化服务供给方面,政府加大供给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在文化服务消费方面,我国居民文化服务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化,文化服务消费满意度明显提高。各种媒介各展所长,开展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信息传播,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显现出巨大的潜力。中国文化不仅在对外交流与传播中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整体实力。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如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仍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等问题。基于对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描述、分析和评价,《报告》仍然采取分类报告与专题报告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分类报告运用国家权威机构发布和我们组织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数据和可靠材料,着重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服务、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六大部分进一步对2015~2016年中国文化发展各方面的状况做了具体的描述,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文化发展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专题报告则主要根据我们组织的“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6)”获得的数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状况、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对当代中国影响状况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界定以及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等建议。
  • 德国哲学(2016年上半年卷)
    邓晓芒戴茂堂 主编 ; 舒红跃 副主编 2017年06月出版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德国哲学》从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一共联合出版了20期,对推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德国哲学乃至整个外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中国哲学界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2007年《德国哲学》改由邓晓芒、戴茂堂任主编,张世英先生、梁志学先生、杨祖陶先生、王树人先生为顾问,继续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德国哲学》创刊以来,几乎国内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都曾在本刊发表了自己的重要论文。
  •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邓晓芒戴茂堂 主编 ; 舒红跃 副主编 2019年08月出版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德国哲学》从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一共联合出版了20期,对推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德国哲学乃至整个外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中国哲学界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2007年《德国哲学》改由邓晓芒、戴茂堂任主编,张世英先生、梁志学先生、杨祖陶先生、王树人先生为顾问,继续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德国哲学》自创刊以来,几乎国内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都曾在《德国哲学》发表自己的重要论文。
  • 德国哲学(2017年上半年卷)
    邓晓芒戴茂堂 主编 ; 舒红跃 副主编 2018年01月出版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德国哲学》从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一共联合出版了20期,对推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德国哲学乃至整个外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中国哲学界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2007年《德国哲学》改由邓晓芒、戴茂堂任主编,张世英先生、梁志学先生、杨祖陶先生、王树人先生为顾问,继续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德国哲学》创刊以来,几乎国内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都曾在《德国哲学》发表了自己的重要论文。
  • 德国哲学(2017年下半年卷)
    邓晓芒戴茂堂 主编 ; 舒红跃 副主编 2018年08月出版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德国哲学》从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一共联合出版了20期,对推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德国哲学乃至整个外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中国哲学界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2007年《德国哲学》改由邓晓芒、戴茂堂任主编,张世英先生、梁志学先生、杨祖陶先生、王树人先生为顾问,继续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德国哲学》创刊以来,几乎国内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都曾在《德国哲学》发表了自己的重要论文。
  •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8上半年卷)
    〔美〕G.JohnM.Abbarno(阿尔巴诺)〔美〕ThomasMagnell(麦格勒尔)戴茂堂 江畅 主编 ; 徐瑾 执行主编 2018年10月出版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屮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屮心、国际价值研究学会共同编辑,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集刊注重发表理论伦理学方面的文章,以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发表中西价值论与伦理学思想史方面的文章,以强化刊物的学术根基;注重发表应用伦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义章,以回答当代人类和当代中国现实问题。2018上半年卷针对传统价值与伦理、西方价值与伦理等问题展开讨论,既对中国哲学与中国伦理文化所推崇的“中和”理念的源流和内涵等进行了深入思考,探究文质论与义利之辨,也深入探讨了维特根斯坦与人类学的关系、文艺复兴与现代西方法治精神的形成等西方价值与伦理,以期获得对我国社会建设的有益借鉴。本刊作为国际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既有严肃的深度学理探讨,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
  •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影响力报告(2016)
    2017年05月 出版
    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文化不仅在对外交流与传播中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地规范和提升着自己的整体实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主动性日益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好评度逐渐提升以及我国承办国际文化活动的能力稳步上升。但由于国际文化传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中国文化在“国际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存在问题。应确立中国的文化自信,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战略,以解决“国际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文化传播的运营模式、提升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性来解决“市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主持人语
    2016年05月 出版
  • 见义勇为认定体系研究报告
    2016年05月 出版
  • 康德审美判断理论的批判品质
    2017年08月 出版
    康德哲学是真正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批判品质也显著体现在他关于审美判断的论述之中。康德以三个“不是”——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展示了其审美判断理论的批判品质。其中,康德通过揭示审美判断“不是”规定判断,把审美活动引向了反思的立场。而强调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理性派美学,并引出人的情感的自由表达能力问题。强调审美判断“不是”私人判断,就是为了批判经验派美学,并引出人的情感的普遍传达能力问题。
  •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影响力报告(2015~2017)
    2018年05月 出版
    本报告旨在考察2016~2017年年底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现状,考察显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文化产品进口大于出口、文化服务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文化产品出口地主要以亚洲为主、来华旅游、投资与求学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等特点。调查显示,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情感认同与情感感染不足以及以狭隘民族主义为代表的文化保守势力的阻碍等问题,在全方位推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式存在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为了推动中国文化进行有效国际传播以期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本报告认为,既需要增强中国文化在他国传播过程中的情感认同度和感染力,又需要不断克服以狭隘民族主义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制造的阻碍,还需要积极探索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跨界合作机制,抓住“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机遇,全方位推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 中国公众文化需求满足状况报告(2015)
    2016年06月 出版
    201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具体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以及文化惠民活动的效果日益明显三个方面。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公众无法充分使用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业的商业味太浓、公众参与文化生活的自觉性不够。针对这些不足的对策是:灵活高效地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公众营造良好舒适的文化氛围;提升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的能力,以满足公众对高品质文化的追求;促进先进文化、高雅文化的下移,以提升公众整体的文化素质。
  • 互联网时代我国公众文化需求变化调查
    2016年06月 出版
    “文化”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既带来了高新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上的应用,也带动了传统的文化发展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供给能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还有助于文化产业为公众打造个性化服务、带来标准化体验。互联网给中国公众文化生活带来的改变日趋明显,公众对互联网需求也在逐渐加强。然而,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方面存在内力不足的现象,直接制约了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文化生活的主动性。要克服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优化互联网环境,让其“文化性”凸显出来;另一方面则需要借助互联网模式,让公众积极参与文化生活。
  • 2013年中国公众文化需求满足状况调查报告
    2015年04月 出版
    当满足了基本层次的生活需求之后,文化需求满足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公众民生的更高层次的期待乃至新的生长点。调查发现,当今中国,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硬件设施日益完善,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娱乐活动日益丰富,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程度日益提高。但在满足中国公众文化需求方面也存在行为上还不够自主,结果上还不够公平,思想上还不够自觉等突出问题。消除这些问题,在国家层面必须坚持尊重原则,在社会层面必须坚持公正原则,在个体层面必须坚持自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