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一词来自古代汉语,但它成为一个用于文艺评论及其他学术领域的术语却是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具体说就是佛教。起先,“境”指疆域,“界”指界限,意思都很实。佛教传入后,用“境界”表达其思想,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佛教世界观否认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一切事物都缘于“心照”,即“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这样,“境”或“境界”的意思就由实而虚,由客体转向主体,偏重于人的心理或精神活动。关于“境界”受佛教影响而拓展内涵,参见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化:元典与要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第679~681页。这也就给文艺批评的借用提供了条件。至迟初唐时期,就有评论家用“境”或“意境”评诗,之后该术语日益广泛运用于诗论、文论以及乐论、画论。近代王国维撰《人间词话》,以“境界”为最高标准论词,并注入西方文艺美学思想,使这个传统文论观念成功转型,进入现代文艺批评领域。今天,“境界”一词不仅在文艺批评,而且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被人们广泛使用,甚至日常生活话语里也时有出现,可见它有相当的亲和力与生命力,值得我们倍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