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央与地方对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和饥荒的认识与应对

作者:
陈东林 ChenDonglin
出版日期:
2016年5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大小:
1.29 MB
报告字数:
19208字
所属图书: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2016年第1辑[总第3辑]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文考察了1959~1961年中央与地方的“报告—批转个案—指导全局”的互动关系和信息反馈系统,分析当时严重灾情为什么迟迟没有得到上报和应对。分为三个阶段:1959年庐山会议前中央比较重视灾害和饥荒问题,要求“一点也不要隐瞒”;1959年庐山会议前后,广东、贵州、甘肃及农业部报送的几个灾情“并不严重”材料,迎合了毛泽东反右倾、进一步“大跃进”的需要,使全国大部分地方不敢将灾情和饥荒如实汇报;1960年6月起,中央认识到灾情和粮食危机十分严重,开始把抗灾保粮作为主要任务,但是全面救灾工作已经延误了一年。这种撇开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由地方党委个人直接向中央最高领导人报告,中央最高领导人又带强烈倾向直接批转个案的反馈系统,造成了报喜不报忧的弊病,是三年饥荒加剧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三年自然灾害报灾机制严重饥荒

作者简介:

陈东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ChenDonglin:

文章目录
·报灾抗灾救灾机制的继承与变化
·1959年庐山会议前比较重视灾害和饥荒问题
·庐山会议后发生逆转
·1960年夏季以后抗灾救灾成为重要任务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