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数据库
首页
学科子库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党史党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新时代文化建设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专题研究
人物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苏联东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道路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党史重要事件
党识参考
学术出版
出版动态
阅读精粹
会议资讯
学术共同体
研创人员
研究机构
登录
注册
登录
|
注册
首页
>
篇章详情
中印精准扶贫模式与绩效比较
作者:
张建英
出版日期:
2021年8月
报告页数:
26页
报告大小:
1.55 MB
报告字数:
20875字
所属图书:
中国精准扶贫经验的理论阐释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收藏
生成引文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8.27-52
李钢
秦宇
摘要:
本文对中国精准扶贫的绩效研究是基于中国与印度的对比而展开的。以中国和印度70年的人类发展水平为切入点的主要原因有:其一,人类发展指数综合考虑了居民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这些指标本身就可以对贫富状况进行评价;其二,中印人类发展指数的变化规律与中印扶贫绩效的差异的潜在逻辑具有紧密联系。基于中印人类发展70年的进展可知,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中国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更早地考虑了居民的教育和健康水平提升的问题,这反过来为经济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本。中国和印度在扶贫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如此,研究表明不是经济发展越快,支持贫困人口的资金越充足,扶贫成效就越明显。减贫工作就是要致力于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从而使其创造财富的能力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匹配,并且针对致贫原因结合当地客观条件制定和实施特色扶贫支持计划。
关键词:
人口素质
扶贫模式
人类发展指数
绩效比较
作者简介:
张建英:
经济学博士,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数字经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等。
相关报告
中巴精准扶贫模式与绩效比较
全球治理转型:包容、普惠、高效的全球治理
厉以宁:生态文明建设与开放式扶贫融合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坚持改革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科技扶贫:农业科技110体系精准扶贫实态与模式
多重机制协同减贫治理模式:理论基础、实践样态与逻辑机理
产业扶贫:2020年陕西政策、模式、成效与优化
河南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及实践价值
兰考县精准扶贫的意义和启示
文章目录
中印70年人类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人类发展指数的测算
(二)中印70年人类发展水平的分析
(三)中印70年人类发展的差距及原因
中印的贫困人口现状
(一)中印两国的基本国情
(二)中印两国的贫困现状
中印的扶贫理念与减贫努力
(一)中印两国政府的扶贫理念
(二)中印两国扶贫的基本特征
(三)中印两国的主要扶贫举措
(四)中印两国减贫所取得的成绩
中国精准扶贫的绩效分析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三)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
(四)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