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互联网条件下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研究

作者:
陈波 穆晨 ChenBo MuChen
出版日期:
2019年6月
报告页数:
21页
报告大小:
1.58 MB
报告字数:
17320字
所属图书:
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8)No.9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通过分析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及主要问题,探讨虚拟个体在公共文化空间的行为模式,将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文化参与行为空间化,勾勒出虚拟公共文化空间二维平面展开与三维立体空间的存在形式。进而对我国虚拟公共文化空间运行机理及模式进行优化设计,得出传统数字公共文化资源的受众开发模式、基于“半封闭空间”隐形数字壁垒的反哺开放空间模式、基于虚拟弱势群体的“风扇式”帮扶推进模式等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基本优化模式,以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激发我国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内生活力。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空间行为模式

作者简介:

陈波:陈波(1978~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理论、公共文化政策研究。

穆晨:穆晨(1992~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文化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ChenBo:

MuChen:

文章目录
·国内外关于互联网条件下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综述
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 (一)文化教育与信息传递功能
  • (二)文化的交流需求
  • (三)助力亚文化社群的聚合成长
  • (四)提升公共文化审美水平,促进文化服务转型升级
我国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 (一)实体公共文化资源虚拟空间化服务观念有待转型
  • (二)虚拟公共文化空间信息渠道分层导致共有认同减少
  • (三)虚拟公共文化空间社群的自主管理与政府管理分工困局
  • (四)虚拟空间行为诱发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危机
·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形成及运行机理
虚拟公共文化空间模式解析
  • (一)优化思路
  • (二)模式解析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