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现象与他者

作者:
出版日期:
2021年12月
报告页数:
19页
报告大小:
627.43 KB
报告字数:
17826字
所属图书:
现象与主体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我们在第五章第一节已经提到,德里达的事业是不断地探测形而上学的界限,但是对于能否越过这个界限,他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因此一直游离于哲学或者不如说形而上学的边缘。而马里翁的工作则是不断地探求逾越这些界限的可能性。他企图使现象摆脱形而上学原则设定和我之视域的限制,从而得以如其所是地从其自身出发展示自身。如此被规定的现象不再是实体的附庸或某个原因的简单效果,也不是一个超越的自我所能建构的;相反,它是自己发生而将其影响强加于那些可能遭遇到它的人,因此,那些接受者倒有可能无法把握它的来临甚至无法承受它所带来的冲击。此时,现象不是依据先天概念所规定的可能性条件,而是依据其自身具有的既予性而被规定和划分的,那些原先在形而上学中被认为优先的现象因其既予性含量的贫乏而居于初级层次,而那些具备更多既予性的现象则被称为充溢现象(le phénomène saturé)最初,我们依据胡塞尔著作中的对应术语(Fülle,其形容词形式为füllig)和法文(saturation,saturé)的字面意义,将这个概念译为“充实现象”。深入研读表明,在马里翁那里,satur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充实”,而是过剩,是充满之后溢出,不是简单地达到而是超出了相即性的状态;无论“饱和”、“充满”、“充盈”抑或“充实”都不能表示这一含义,也不能与“普通现象”相区别,故改译为“充溢现象”。并具有现象学上的优先性。充溢现象这个概念的得名所依据的乃是现象学的观念,而它的哲学史意义则在与形而上学的一些经典设定的对比中得到彰显。必须说明,本节内容将主要凸显马里翁与形而上学传统以及经典现象学的差异,但不是说这就是他与传统关系的全部。因为虽然充溢现象的概念及其优先性是自马里翁始,但是对于充溢现象的描述可以从胡塞尔经康德一直追溯到笛卡尔那里,甚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为充溢现象提供了一个范例。思想史中既没有一贯的连续性,也不存在绝对的断裂,而是断断续续,似断实续,似续实断。

关键词:

法国形而上学现象哲学史他者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充溢的现象
·第二节 个别的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