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洛威作为“开放马克思主义”的开启者,因其《无须掌权改变世界》《裂解资本主义》两本代表性的专著在西方学术界名声大噪,招致柯林尼克斯、齐泽克等一大批当今激进左翼学者的往复辩难。不过,在汉语学术界,既没有译介霍氏的观点,也缺乏对其思想的评析,这显然与其在重构马克思政治哲学理念方面做出的诸多思想贡献是不相称的。如此评判的根由在于,当今,人们在阐释马克思思想特质的过程中过分依附“资本逻辑批判”,似乎所有的讨论中,最终将原因归结为“资本建构”便完成了“解释世界”的全部工作,进而对于“改变世界”只能是一种“立场姿态”或者是“无限期的等待”,但资本原则主导的现实依然如是。与这个方向的着力点不同的是,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思潮中吁求重构“激进主体”正是试图打破此种“僵局”,但是“边缘群体”(墨菲)、“无份之份”(朗西埃)等一系列主体的计划由于面临重重困难而没能付诸实施。如果深入学理层面来看,虽然激进左翼与一些在传统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在对待资本逻辑的态度上存在差异,但他们试图寻求革命主体,并在此基础之上重构权力的政治理念则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斗争目标所朝向的依然是“权力”。与上述思路完全不同,持有“开放马克思主义”信念的霍洛威秉持“权力与自由始终是二律背反的”这一“绝对命令”,通过剥离资本逻辑的内在结构,继而指认了其核心观念,即“所有朝向权力重构的解放路径都是错的”,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全新的重思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尝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