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的逻辑架构在理论本身逻辑演进特性和伴随虚拟资本存在发展的理论的现实演进逻辑中体现,该理论的这两重逻辑之间存在紧密关系,理论本身的逻辑演进特性是对其现实演进逻辑的理论总结,而伴随虚拟资本存在发展的理论的现实演进逻辑又是对其总体逻辑演进特性的现实诠释。马克思在对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关系方面进行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3~24页。我们大胆地将该章节对《资本论》虚拟资本的逻辑架构同马克思所述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照应,其中,首节对理论的逻辑演进特性的论述,是一种对理论存在发展的理论总结,可以看作基于对虚拟资本生成发展进程分析的一种叙述;而后三节对虚拟资本生成发展中不同因素及作用的论述,则可以看作是对理论生成发展的一种现实分析。具体而言,比如,理论本身逻辑演进的历史生成性,是对虚拟资本形态的生成发展特点的理论概括,该特性不仅是对包括货币、信用、生息资本等助推虚拟资本生成及虚拟资本理论产生的过程的表述,还体现在伴随时代进步及虚拟资本形态多样化发展,继而虚拟资本理论不断充实完善的历史进程中;该理论逻辑演进的内在关联性,是对助推虚拟资本理论生成及发展的各因素关系的论述,尤其是信用因素,其存在及作用贯穿虚拟资本理论存在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样,理论逻辑演进的现实指向性,不仅是对马克思所处时代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论揭示,更重要的是,伴随虚拟资本及虚拟经济的发展,该理论在现实演进中愈发彰显其时代价值。再如,《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是对虚拟资本存在发展状态及运行规律的理论总结,该理论生成以虚拟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出现及作用为关键标志,其现实逻辑在对虚拟资本生成进程的考察中清晰显现,也即该理论伴随资本形态的虚拟化而逐渐生成,并随着虚拟资本发展演进而丰富完善。立足《资本论》等经典文本,对虚拟资本的生成进程加以分析梳理,是理顺虚拟资本理论生成逻辑的重要维度,有助于深化对虚拟资本理论存在及发展的认知和理解。总之,该理论具有其自身逻辑演进特性,其在助推虚拟资本出场的诸多元素相互交织的作用中逐步展现并持续完善,其中,货币、信用、生息资本等因素在该进程中尤为凸显,对它们的论述几乎贯穿《资本论》三卷本始终,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行规律的揭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扮演着促进虚拟资本形态演绎的核心角色。可以说,正是以上述元素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程推进了虚拟资本的生成,完成了对虚拟资本理论现实生成逻辑的构筑。其中,货币出场开启了经济运行的新篇章,促进商品矛盾的外在表达,继而为货币内在矛盾的呈现准备条件,并逐渐显露出经济过程中虚拟化现象的端倪。信用在货币内在矛盾激发中发挥着促进作用,同时,信用货币在流通中执行职能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推进了货币虚拟化进程。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及作用同时为资本的虚拟化存在及运转准备前奏,生息资本普遍化最终成为促成虚拟资本出现的关键因素。概述之,马克思《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是对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理论反映,其以生动鲜活的案例为依据,透过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虚拟资本存在及作用的规律,昭示出该理论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及持久的时代作用力。图1-1对本章内容的逻辑架构进行了简要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