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内含虚拟资本的存在形态、表现特性、蕴含特质、运行机制、客观效应等方面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论述了虚拟资本理论,将虚拟资本内在生成及表现形态在股票、国债等有价证券形态及期票、汇票等信用票据形态两层面展开。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论述,层层递进,作为资本形态的时代表达,虚拟资本在保持资本增殖本性及风险属性的同时,还具有虚拟性及价格复归性等特性。这些特征在虚拟资本自身发展机制中呈现无遗,其价格机制是资本作为“特殊商品”这一经济现象所赋予的,同生息资本“价格规定”息息相关,其由货币到货币(“G-G′”)的运行机制简单却抽象,掩盖了资本增殖的真正源泉,这同时构成了虚拟资本积累机制的核心环节。众所周知,虚拟资本的增殖性是对资本本性的传承,相较传统资本形态,虚拟资本具有增殖层面上的特殊性。虚拟资本的增殖更具隐蔽性、扩张性,相应地,其增殖的风险性也就更大,这在进一步呼应马克思对资本自我否定性的历史发展趋向的同时,也照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根本方法论在分析虚拟资本存在及发展过程中其效应二重性的具体体现。虚拟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即对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作用的正效应和为经济有序运行带来风险及危机的负效应,在整体历史的发展视域中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