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作者:
刘兵 何雪萍 杨洋 何乐 黄晴 陈昊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
报告页数:
57页
报告大小:
3.92 MB
报告字数:
46608字
所属图书: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21~2022)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本报告在互联网信息服务、创作表演服务、数字内容服务、设计服务等重点文化科技融合领域,选择北京地区的25个代表性案例,阐释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在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一批互联网和软件企业,通过应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最新数字技术成果,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复工复产。在创作表演服务领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8K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呈现,京剧、民乐、诗词、国风舞蹈等传统文化被重新唤活。在数字内容服务领域,数字出版、数字音乐已成为文化消费主流,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VR书店、全场景沉浸音乐体验、云演艺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在设计服务领域,物联网、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设计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

设计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创作表演服务数字内容服务

作者简介:

刘兵:工学博士,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秘书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科技服务、文化科技融合、模式创新、新业态培育、现代服务业创新体系。

何雪萍: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副秘书长、科技服务专委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文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杨洋:北京文投华彩文化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乐:华邮数字文化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元宇宙数字文旅场景应用。

黄晴: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情报分析方法与技术。

陈昊: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研究助理,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分析。

文章目录
互联网信息服务
  • (一)数字技术推动复工复产
  • (二)数字平台搭建产业服务新框架
  • (三)“大数据+云服务”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作表演服务
  • (一)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戏剧创新发展
  • (二)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化音乐创作表演
  • (三)虚拟技术催生舞台表演新变革
数字内容服务
  • (一)融媒体赋能数字出版
  • (二)技术助推数字音乐深入发展
  •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助推云演艺发展
设计服务
  • (一)科技赋能工业设计
  • (二)现代科技为建筑设计护航
  • (三)智能科技赋能家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