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十三五”时期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对策研究

作者:
杨春学 杨新铭
出版日期:
2015年11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大小:
1.44 MB
报告字数:
21709字
所属图书:
2020:走向全面小康社会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进入21世纪,特别是从“十一五”末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期间,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成就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给予了一种充分肯定的诠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保障性的制度框架与原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经济制度,依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

“十二五”是在2010年所谓“国进民退”的大争论中开始规划的。“十二五”《规划》中有关“坚持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部分侧重于强调“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公平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行受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各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等等。这些规划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十三五”期间,我们仍需进一步努力,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的布置,深化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思路,寻求最适度的所有制结构,同时注重其中关键性细节的改革。

关键词: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最适度规模经济制度改革

作者简介:

杨春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曾任《经济学动态》主编。1962年11月生于云南新平,彝族。1979~1986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和硕士(经济学)学位。1986~1992年执教于云南财经大学(原云南财贸学院),讲授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国际金融;199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5年获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于1998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中级经济学课程。其间,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在云南经济贸易委员会挂职,任主任助理。研究领域:欧美经济思想史、现实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学术兴趣在于寻求人类本性、个人行为与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出版著作《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发表论文《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和谐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等。

杨新铭: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出版专著《劳动力结构转换与居民收入差距》,并在《经济学动态》《南开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文章目录
“十二五”时期的改革成就
  • (一)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超过了公有制经济,不存在所谓“国进民退”的趋势。同时,2008年以来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幅度逐渐收窄,并呈现趋于稳定的态势
  • (二)虽然公有制经济在主要经济指标中的比重下降,但是,它在资产总量上仍然保持着“主体”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力并没有下降
  • (三)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主要经济领域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分工协作、竞争发展的良好格局,在质和量的组合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 (四)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而推动着国有经济效率的改善
·“十三五”时期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思路
“十三五”期间改革的重点
  • (一)推动立法和司法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 (二)以细致的分类,明确关键领域,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
  • (三)推进国有经济薄弱环节的改革,改善国有企业的形象
  • (四)改革国有企业的监管体制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