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互联网时代我国公众文化需求变化调查

作者:
戴茂堂 赵曼
出版日期:
2016年6月
报告页数:
17页
报告大小:
1.28 MB
报告字数:
16564字
所属图书: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文化”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既带来了高新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上的应用,也带动了传统的文化发展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供给能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还有助于文化产业为公众打造个性化服务、带来标准化体验。互联网给中国公众文化生活带来的改变日趋明显,公众对互联网需求也在逐渐加强。然而,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方面存在内力不足的现象,直接制约了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文化生活的主动性。要克服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优化互联网环境,让其“文化性”凸显出来;另一方面则需要借助互联网模式,让公众积极参与文化生活。

关键词:

中国文化需求公众文化互联网+互联网环境

作者简介:

戴茂堂:男,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化建设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哲学专业教指委,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丛刊)、《德国哲学》(丛刊)、“道德·价值·文化丛书”主编。

赵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教授。

文章目录
·“互联网+”趋势给公众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
“互联网+文化”内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一)从互联网的运营模式上来看
  • (二)从公众文化接受的差异性上来看
互联网时代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对策
  • (一)优化互联网环境,让其“文化性”凸显出来
  • (二)借助互联网模式,让公众积极参与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