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20年05月
出版
对于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对至善的论说,本文提供了一种诠释,尤其处理了如下问题:①幸福为什么会被纳入至善;②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让我们的意向完全符合道德法则;③幸福为什么应该按照与德性相匹配的方式来分配;④在何种意义上至善是我们应该实现的;⑤道德法则的有效性或有约束力为什么预设了至善的可能性。
-
2018年01月
出版
本文基于对葛兰西“实践哲学”这一术语的考察,阐述了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分析了葛兰西理论的四个领域及其相互关系。最后,作者强调研究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关键在于转换视角重读马克思,从而努力实现马克思理论的现代化,以分析已经变化的当今世界。
-
2016年05月
出版
-
2016年05月
出版
-
2020年11月
出版
2018~2019年中国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文化政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体现出高度的战略眼光;文化发展总体势头良好,发展格局趋于均衡;文化产业成绩突出,正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迈进;新媒体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传播能力显著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明显进展;“一带一路”文化对外交流成果显著,得到民众较高认可。但目前中国文化建设仍存在五个方面的不足: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机构发展停滞不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不足;文化精品力作不多,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的文化产品充斥市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尚未得到足够的支持;党员干部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文化“走出去”仍然缺乏创意、办法和针对性,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活跃基层民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助力文化精品的生产;根据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精心设计能够适应当代中国文化生活的实现路径;提高相关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建立适当的民主监督机制;建立多种文化“走出去”渠道,鼓励有针对性的创意和办法,讲好中国故事。
-
2017年05月
出版
2015年的中国文化生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主要表现是:相关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各项政策的指导作用与战略意义明显;文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文化活动凸显特色和亮点,品牌化、本土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等不合理现象,相关政策仍有待完善和落实;国际人文交流与深层的价值观对话偏少。本报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2018年05月
出版
2016~2017年的中国文化生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主要表现是:文化产业政策导向明确且初见成效;文化产业的总体走势良好,成为宏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力度不够,总体效果有待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等“虚热”现象;文化产品进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亟须提高。本报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
2016年06月
出版
“十二五”期间,中国企事业文化建设趋于稳定有序,从以前的初步框架过渡到深化整合阶段。中国企事业文化建设在其制度环境、理论研究、实践途径、体系形成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也存在内部建设与外部建设失衡、缺乏有自身特色的理论、文化建设的层次不清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深化企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立足于传统文化、有中国特色的企事业文化理论,并完善其实践体系。
-
2019年07月
出版
2017~2018年中国文化国内传播和影响取得了较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政策层面明确了新时期文化传播事业的指导纲领、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二是主流媒体通过融媒向纵深发展,由此表现出做大做强的良好趋势;三是各细分行业的文化传播秩序趋于规范化,较严格的影视及网络视听节目审查制度已初步建立。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纸媒等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往往以削弱其深度报道这一原有优势为代价;二是文化传播平台的评价体系偏重量化指标;三是对新媒体产品的内容审查工作还需加强,相应的技术支持尚显不足。为此,本报告建议,我们应重视融媒时代新闻报道的解释性,促进和扶持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对视频网站的规范和引导,培育文化传播主体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