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
-
2017年02月
出版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环境形势,立足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渴望,呼唤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最新阶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协调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以人为中心,通过拯救大自然而拯救我们自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核心。摒弃唯GDP主义的粗放式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或“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
2015年12月
出版
社会心态是以整体面貌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中、并内化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精神状态,是以社会情绪情感、社会态度、社会风气等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因素。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或“催化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指示器”。在社会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民众的社会心态呈现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不良的社会心态也有所表现,呈现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心理预期,努力化解各种不良社会心态,培育和塑造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
2015年10月
出版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信念,深化改革,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自觉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结晶。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共产主义价值信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系统。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体制制度和根本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统摄、支配和主导地位。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之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和艰巨课题。
-
2015年10月
出版
基本概念的确定、明晰是有效的科学研究的前提。深入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厘清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如价值、价值观、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等。做好这一工作,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
-
2016年03月
出版
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与生活实践是相互关联、深刻互动的。当代中国的发展与中国哲学取得的具体成就息息相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垮了“左”倾思想防线,令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实践、真理、价值等问题研究的深入。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或“攻坚阶段”,迫切要求加强“顶层设计”,而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的探索充满期待。
-
2015年10月
出版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1448629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由此拉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序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448630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1448631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1448632中国共产党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2015年10月
出版
历经数千年的辛勤创造和积累,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传统文化价值观(包括儒、释、道价值观)源远流长;同时,其对国人深入骨髓、根深蒂固的影响也挥之难去。这注定了中国人民因袭的“传统包袱”往往特别沉重。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既应该吸收和光大其精华,更好地格物致知,安身立命,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精神资源和力量;与此同时,也应该时刻警惕传统价值观中的糟粕(例如封建等级制、“权本位”价值观)在新的形式和外衣下死灰复燃,“像梦魇一样”纠缠国人的头脑和灵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障碍。
-
2015年10月
出版
自近代打开国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里所谓的西方价值观,主要是指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当然,它不能完全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画等号,至少,它还包括与社会更高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价值观,其中与科技发展、市场经济、现代化大生产、环境保护等相联系的“合理内核”,可以经过批判性“扬弃”而“拿来”“为我所用”。由于西方资本主义近代以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由于西方的侵略扩张政策和野蛮的殖民手段,西方价值观表现出强大的优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软实力”。在西方列强对中国入侵、进行“半殖民”的过程中,中国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资本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占领”了中国社会。当然,中国自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开放、改革之类举措,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本身也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接触和“接轨”,学习和接受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管理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进行系统的梳理,并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取其精华”,“洋为中用”。
-
2017年08月
出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中汲取丰富营养,又必须承接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为共建“全人类共同价值”做贡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
2015年10月
出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是我们的价值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及其思想积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联系中国文化与中国实际,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为当代中国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并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