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出版产业化的持续推进,图书质量管理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出版企业在图书质量管理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继相关规定的文件出台后,出版业也在加强出版管理、提升图书质量方面做出了努力。一些学者和出版行业的管理者从不同视角对图书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郑兆昭和黎秋萍(1993)认为,在众多图书质量管理方法中,通过“成书检查”量化检查结果、公布检查情况,是提高图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赵继准(1993)从提高图书选题质量、图书编印质量以及人员素质三个方面阐述了图书的质量管理。王智钧(1993)以图书质量的全方位监控为研究视角,从图书质量的全方位性、监控特点以及实现图书质量全方位监控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何皓(2003)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对质量目标实行全程控制、对生产过程实行统一管理、对管理手段进行配套、对质量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等,这是对图书的形成和使用的全过程、全要素的质量管理,是出版业科学的质量管理思想、理念、手段及策略的综合。沈东山(2016)认为,要完善图书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充分认识图书质量与品牌、效益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图书质量事前控制机制;最后,要改进图书质量事后监管机制。李苑青(2006)认为,出版企业运用的是DMAIC管理模式,即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ment)、分析(Analysis)、改进(Improvement)、控制(Control),结合各个环节来考虑如何改善出版流程质量,提高出版效率和图书质量。米戎(2007)认为,图书质量的检查工作要合理调配、普遍查看、详略得当。陈晓明(2008)认为,从图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图书印制质量、印制周期和印制成本三个方面来阐述出版部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保证出版任务的顺利完成。饶邦华(2008)认为,要提高图书质量,必须加强出版物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并对选题策划过程的质量控制、选题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编校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印装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行论述。孙艳华(2010)引入质量控制法,将一些问题和现象很直观地用图或表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问题确定质量控制办法。何皓(2010)认为,图书质量管理应致力于图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施东毅(2011)从出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出发,将 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理论,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大环节引入图书质量管理工作中,为图书质量管理工作引入新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参考。崔青峰(2014)分析了当前图书质量的现状、成因以及加强出版社内部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并结合工作实践对出版社图书质量检查制度、图书质量检查的依据和原则以及图书质量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做了探讨。姜庆乐(2014)从领导管理、选题优化、坚持三审制、坚持“三校一读”制度、队伍建设等几个关键点入手,探讨了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