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谱系的建构

作者:
出版日期:
2017年7月
报告页数:
44页
报告大小:
1.02 MB
报告字数:
39235字
所属图书:
从解构到建构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发生了全面性的变革,逐渐由一个以农村和农业为主导的社会转变为以城市和工业为主导的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新出现的摩天大厦、百货商场、购物中心、高速公路以及无所不在的消费品广告和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昭示着一个消费取代生产在社会生活领域占据核心地位的新型社会的来临。众多的社会理论家们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术语(如“丰裕社会”“技术社会”“闲暇社会”“景观社会”“消费社会”“被控消费的官僚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社会”等)来标识人们所深刻体验到的社会与文化变迁,尝试用新的社会理论来说明社会形态和日常生活的新变化。其中,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Jean Baudrillard在我国的译名有多种,常见的有鲍德里亚、波德里亚、布希亚、博德里亚、博德里亚尔、博德里拉等,笔者在行文中将一律采用“鲍德里亚”这一译名,引文及注释则保留译文原貌。经过深入研究建构而成的“消费社会”理论谱系,尤为全面、深刻而精当地描述并剖析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症候,成为后现代社会语境下人们理解现代西方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的重要话语系统。鲍德里亚特立独行的性格及其与体制的决裂,使他长期游离于法国主流学术圈之外,从1968年第一部著作问世到20世纪80年代,鲍德里亚始终没有出现在法国哲学研究的视野内,各国学者关于法国哲学的研究中也始终没有他的位置。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理论界发生了“后现代转向”,从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术话语风行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此后,鲍德里亚才骤然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和焦点人物。详细论述可参见季桂保《后现代境域中的鲍德里亚》,载于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41~43页。尽管对“消费”问题的关注并非始于鲍德里亚,但他却是第一个将“消费”问题作为社会转型的核心问题加以深入探讨,并发展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学者。夏莹:《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49页。在早期的《物体系》(1968)、《消费社会》(1970)、《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等一系列著作中,鲍德里亚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了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消费社会中的客体系统、大众媒介、现代艺术、流行时尚、娱乐休闲、仿真拟像、符号以及符码进行了卓越的探索,从而全面论述了消费社会中消费的独特内涵、消费文化的构成及特点、消费社会的运行机制、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等基本问题,并且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对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问题和异化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剖析。他对消费社会理论体系的建构,“为我们建立一种综合性的后现代理论——关于一个新历史时代的理论——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东西”。〔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164页。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文章目录
第一节 消费社会的新貌与消费涵义的新变
  • 消费社会的新貌
  • 消费含义的新变
第二节 媚俗与仿真:消费社会的文化征候
  • 媚俗的大众文化
  • 仿真的媒介文化
第三节 消费本位:消费社会新的伦理机制
  • 走向消费本位的历史之路
  • 构建消费本位的社会机制
第四节 符号消费:消费社会的驯化机制
  • 符号消费的内涵
  • 符号消费的个性化逻辑
  • 符号消费的社会区分逻辑
第五节 消费异化: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 消费目的由需要的满足异化为欲望的满足
  • 消费对象由物品异化为符号
  • 消费方式由储蓄消费异化为信贷消费
第六节 意识形态操控:消费社会的异化根源
  • 平等、自由与幸福的虚假神话
  •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