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critique)的范式反映着人对世界的矛盾态度。古代哲学以无历史感的客观真理为思考对象,以“沉思”为认识方法,哲学家试图通过自省在规范性命题中弥合世俗生活与宇宙真理间的鸿沟,获得“基于科学原则的生活艺术的实践意义”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2009,第7页。,采用智慧、冷静与思辨的批判范式,在思索中发现自身具备独立自觉的认识能力。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赋予批判以“澄清概念、划清界限”的基本功能。批判范式体现为以主体性为内核的分析判断。哲学家使用的“批判”一词源于启蒙时代对艺术问题的讨论,霍姆在《批评原理》中第一次使用批评以讨论美与丑的普遍性标准以及实现鉴赏判断的可能性。在康德看来,艺术真正在感性中实现了认识和道德的最终目的,批评作为一种“鉴赏判断”证明了人的主体能力。“滨田义文认为,康德是将‘批评’一词转化为指涉根本上思索人类理性能力本身的独自的‘批判’概念,并作为自己的用语来使用。”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赵京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第45~46页。“批判”兼备认识能力的主观性(排除一切经验因素)和认识对象普遍性的双重特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在思维中达成一致。这一步重要的推进把实践作为主客间的桥梁背书于批判语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