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环境资源问题的本质与法律功能

作者:
张红霄 汪海燕
出版日期:
2023年5月
报告页数:
8页
报告大小:
1007.3 KB
报告字数:
8020字
所属图书: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3)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以最小的环境成本满足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并不对后代人生存与发展构成危害;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样体现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尊重、顺应与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然而,在普遍的社会认知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对立的,这一观点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环境资源法的科学立法与有效实施,进而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进程的角度,分析环境资源问题的外部性本质,以及环境资源法在外部性内化方面的任务。环境法的主要任务在于界定政府管理权、企业排污权和公民环境权的法律边界,自然资源法的主要任务在于划定产权主体的行为边界与规范外部性内化措施。

关键词:

外部性环境资源问题法律产权

作者简介:

张红霄:理学博士,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咨询专家,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业政策与法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农林经济政策与法规、制度经济。

汪海燕:汪海燕,南京林业大学讲师,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产权、乡村治理。

文章目录
·确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观
·明确人类活动的外部性是环境资源问题的本质
确定外部性内化是环境资源法的立法宗旨
  • (一)环境法:界定政府管理权、企业排污权和公民环境权的法律边界
  • (二)自然资源法:划定产权主体的行为边界与规范外部性内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