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马克思开辟的精神研究理路

作者:
王海滨
出版日期:
2025年3月
报告页数:
25页
报告大小:
703.09 KB
报告字数:
20399字
所属图书: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精神”研究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黑格尔精神理论是建构马克思精神理论的逻辑起点。何以安放精神?无论是依托理念世界的理性僭越、寄托于精神秩序守护者的信仰慰藉,还是唯物主义、科学主义的机械式解决方案,都受到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以“精神外化”为核心的精神理论体系,把精神存在置于以实践为基石的整体性框架之中,同时具体分析了精神的认知性因素、动力性因素和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及其与外在世界的多重关联。依此逻辑延伸,马克思主要从主体驾驭力量、人的解放层次、自由时间等维度,理性审视了历史延续性视角下人的解放和精神实现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理论

作者简介:

王海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的精神世界重建。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江海学刊》《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等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专著五部。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三篇、论点摘编三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两项。

文章目录
·第一节 后黑格尔精神理论的逻辑自觉
·第二节 以实践为基石的整体性框架中的精神存在及其发展脉络
·第三节 历史延续性视角下人的解放和精神实现
·第四节 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精神结构论
·第五节 历史唯物主义论域中的精神解放论
·第六节 与中华文化的精神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