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王海滨

  • 机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的精神世界重建。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江海学刊》《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等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专著五部。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三篇、论点摘编三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两项。

  • 图书
  • 文章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精神”研究
    王海滨2025年03月出版
    “精神”问题是建构现代性的一个基本问题。以现实的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有着丰富的关于精神的本质、结构和发展的思想资源与理论财富。与注重主观体验和逻辑分析的精神理论不同,在以实践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论域中,马克思开辟了一条新的精神理论道路。研究精神问题,如果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性框架,就容易忽视实践性、总体性和辩证法而片面拔高精神的地位或者迷失于精神世界的自我陶醉中。就此而言,素来重视德性和境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中的信仰、观念论、浪漫主义等相关内容,需要更多浸润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心性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智慧以及西方文化中精神研究的相关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丰富唯物史观关于人的解放的基本理论。为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应该更多关注认知主体和实践主体的精神修养。
  • 走向当代中国的深处——评程广云教授的《当代中国精神》
    2017年05月 出版
    程广云教授的专著《当代中国精神》,立足当代中国,从宏观维度领会和思考当代中国何以成其为自身,及其与其他民族国家或文化系统的根本区别所在,是一部接续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关注“中西文化精神比较”问题的学术力作。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面向“中国问题”,走向当代中国的深处,建构“理论上的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和“思想自我”,理应成为当代中国学者的时代课题和学术使命。
  • 走向共和国英雄的精神深处——评《崇高的中国精神》
    2021年11月 出版
    中国精神是标识中国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崇高的中国精神——共和国英雄模范人物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书,对“共和国英雄群体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多维深入且逻辑清晰的阐释,是研究中国精神问题中一部颇有力度的佳作。作者整合了一个原创性的概念,即“共和国英雄精神”;提供了研究精神问题的一个基本框架,即丰富内涵、发生发展、思想本质、社会功能、文化价值、传承弘扬;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结构,对共和国英雄群体精神进行了富有新意的研究;把共和国英雄群体的精神风范聚焦于“崇高”,并以“崇高”为主线梳理了共和国英雄群体精神的时代价值、内容展现和当代启示。研究共和国英雄群体的精神世界,无疑是深化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的一个逻辑进路。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精神理论的现代性建构
    2025年03月 出版
    现代化征程中的诸种精神问题呼唤面向现代性的精神理论。精神的本质与结构、运行与发展、力量与作用等构成了精神理论的基本问题域。以实践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在受动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中把握精神世界的本质及其内在结构。精神运行的基本机制体现着精神受动性和精神能动性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整体性”,为研究现代性的精神境界建构问题提供了“现代性·需要·精神”这一分析框架。基于与现代化实践良性互动的精神文化追求,探寻物的占有和精神需求之间的关联互动及其动态平衡成为一种应然的现代性文化理想。建构一种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新型现代性精神理论,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理路,以及重建与现代化良性互动的精神世界和走出现代性的精神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境界的现代性建构
    2025年03月 出版
    不同于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历史唯物主义有着独特的精神境界建构之路。传统文化中以德性修养为支配性价值取向、以逍遥解脱为最高意义追求和以宗教信仰为终极关怀的三种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时代转型、轻视社会关系对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贬低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等问题。现代西方文化批判中的精神追求,往往注重精神世界的某一维度,缺乏一个整体性的分析框架,因而显得零碎和缺乏真正的力量。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人的精神境界应该是内化和外化的综合、适应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反对精神理想化或碎片化,建构与现代化合力共振、交相辉映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应然的文化理想。我们主张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架构之中,从“欲望主宰”和“精神至上”的两极张力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建构“现代化·欲望·精神”的协和境界。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视域中的“精神”研究
    2025年03月 出版
    面对现代性的精神困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空间和话语体系中彼此激活与启发,催生出中国理论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主张和优势。在精神本质问题上,二者把“主宰”与“受动”有机统一起来,既肯定具体过程中精神文化的“能动性”,又坚持实践活动中精神世界归根到底的“受动性”;在精神结构问题上,二者把以实践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精神结构的三个层次与对精神的整体性把握结合起来,实现精神整体性之中的结构分析和层次推演与精神结构性之上的整体把握和总体体验之间的协调统一;在精神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精神解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精神修养的发展路向,在总体上指向主客统一或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在精神境界问题上,二者从“实践·需要·精神”的结构框架出发,通过内向超越走向天人合一与在实践创造中实现共产主义是可以相互包容的,同时也是相互需要的。
  • 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的精神发展的三个路向
    2025年03月 出版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性眼光来看,精神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人的精神发展主要有三个基本路向:遵循境界逻辑和适用苦乐原理的精神修养,遵循自由逻辑和适用主客原理的精神实现,遵循实践逻辑和适用知行原理的精神解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寻到一个“稳当快乐”的境界提供了智慧滋养;德国古典哲学在主客对立统一的框架中阐明了精神自由及其实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影响精神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基础条件,确立了以实践为地基、以唯物史观为基石的推进精神解放的分析框架。在追求天人合一或主客统一的共同目标时,三种路向存在显著的方法论差异。在推进精神发展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和而不同、相互促进的。
  • 精神的实现与现实的精神: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2025年03月 出版
    经历了对黑格尔精神实现论的追随和批判之后,在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精神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精神解放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在对资本现代性的总体性批判中,马克思深入批判了感性至上和欲望主宰的现代原则、嵌入精神领域的“抽象统治”,以及现代性的“双重虚无”状态。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精神理论道路,在“现代化·欲望·精神”的整体性框架中,可以从八个相辅相成的环节探寻走出现代性精神困境之路:精神与现代化的沟通互动、生产力容许范围内的精神自由、社会关系决定下人的发展程度、从“异化劳动”到“真正自由的劳动”、以观念变革为核心的内在世界转型、自由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以真正的共同体为空间舞台、精神与欲望协和的境界。
  • 马克思开辟的精神研究理路
    2025年03月 出版
    黑格尔精神理论是建构马克思精神理论的逻辑起点。何以安放精神?无论是依托理念世界的理性僭越、寄托于精神秩序守护者的信仰慰藉,还是唯物主义、科学主义的机械式解决方案,都受到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以“精神外化”为核心的精神理论体系,把精神存在置于以实践为基石的整体性框架之中,同时具体分析了精神的认知性因素、动力性因素和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及其与外在世界的多重关联。依此逻辑延伸,马克思主要从主体驾驭力量、人的解放层次、自由时间等维度,理性审视了历史延续性视角下人的解放和精神实现问题。
  •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论及其当代性
    2025年03月 出版
    在马克思那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辅相成的一种良性运转态势。物质形态产品的生产和观念形态产品的生产“分则两害,合则两利”。深入探索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具体环节,对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动态过程。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以中国方式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 《共产党宣言》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2025年03月 出版
    作为共产党人第一个党纲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阐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并探索其斗争结局的伟大著作。我们可以从《共产党宣言》中,寻找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坚定理想信念之于中国共产党人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把这种重要性表述为“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精神上的“钙”、“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不能因为走得太久,而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这也是在17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重新阅读这本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典著作的一个重要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