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海德格尔论此在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作者:
张贤根
出版日期:
2019年8月
报告页数:
20页
报告大小:
1.08 MB
报告字数:
20023字
所属图书: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在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既与在世生活的人相关,同时又涉及如何向存在本身的回归。海德格尔之所以对存在加以历史性追问,乃是因为人们所关注的往往都是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本身,从而导致存在成为根本性的问题。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不仅与他人共在,同时它又与自身发生游离,从而成为陷入日常状态的人。此在常常忙于日常生活方式而难以抽身,致使此在自身的存在本性被遮蔽。但日常性此在业已丧失于常人与他人之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必定相关于此在及其向自身的回归。审美现代性与后现代文化,无不渗透进人们的生存与日常生活里。但这又可能使日常生活及其审美化,异化在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的症候里。在海德格尔那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不是感性化与情感化的过程,而是经验经由艺术文本向存在本身的通达。在晚期思想阶段,海德格尔并没有停留在对此在及其日常生活的一般把握上,而是将存在作为此在本性通达的根本指向与旨归,并将此在理解与阐释为与天、地、神发生游戏的人。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的四元游戏,其实也是对他中期世界与大地之争执的回应。尽管说,这种争执将不断成为争执并且建构出自身的意义,但在回归存在的过程中,艺术也难以彻底摆脱与日常生活的牵涉。作为对日常生活的祛蔽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克服,人的诗意居住为生活审美化做出了根本性的奠基。

关键词:

诗意日常生活海德格尔审美化理性哲学

作者简介:

张贤根:张贤根,1962年生,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时尚与美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美学与艺术现象学研究,著有《存在·真理·语言——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艺术、审美与设计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武汉出版社,2008)、《艺术现象学导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等。

文章目录
·从此在到常人的沉沦之路
·此在存在的日常性与困境
·此在的存在的遮蔽与祛蔽
·艺术、审美与此在的回归
·日常生活的重建与审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