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篇章详情

中国的发展减贫

作者:
吴国宝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
报告页数:
23页
报告大小:
1.16 MB
报告字数:
13316字
所属图书:
中国减贫与发展(1978~2018)
下载阅读 在线阅读 原版阅读 生成引文
摘要:

贫困和摆脱贫困,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路径选择的起点和动力来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整体上是一个贫困的国家。当时全国农村人口中,按2010年不变价格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标准,贫困人口占97.5%。在当时的条件下,除了实现国家经济发展,任何其他的扶贫方式,都无法解决规模如此巨大的人群的贫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发展减贫战略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理念出发,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摆脱贫困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主要通过发展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将通过改革和发展摆脱贫困、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崛起,作为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改革和发展的路径选择,使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天然地带有扶贫的性质;而中国改革和发展能够持续地对减贫产生积极作用,则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理想追求有关,与中国在改革前建立起来的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有关,与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有关,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扶贫的管控能力有关。

中国一直以发展的名义、发展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将扶贫寓于发展之中,在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这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一个主要做法,也是理解中国扶贫道路的基本方法论。

中国通过发展减贫的经验,体现在通过包容性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结合生态环境改善减贫三个方面。

关键词:

中国扶贫事业发展减贫

作者简介:

吴国宝: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精准扶贫政策有效性研究”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主编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扶贫、小额信贷和农民福祉。曾任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高级扶贫顾问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英国国际发展部、澳发署等国际多边和双边机构的咨询顾问。先后主持和参与近百项国际机构、国家部委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委托的与扶贫有关的学术研究课题和咨询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

文章目录
经济发展支持和促进贫困的减缓
  •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减缓贫困
  • (二)协调区域发展,促进减贫
  • (三)选择合适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保障了贫困的持续减缓
  • (四)选择合适的改革和发展路径,最大化经济发展对减贫的作用
  • (五)依托土地制度支撑农村减贫
  • (六)通过支农惠农政策减缓贫困
社会事业发展减贫
  • (一)实现普遍教育和定向教育支持政策,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
  • (二)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
  • (三)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农村扶贫体系
结合生态环境改善扶贫
  • (一)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扶贫
  • (二)生态修复扶贫
  • (三)生态保护扶贫
  • (四)生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