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王俊秀

  • 机构: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
  • 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展社会学博士。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项目批准号16ZDA231),主持完成十多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创新工程项目。目前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民社会心态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21JZD038)。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发展与社会空间研究、风险社会与风险认知、医学相关问题的社会心理研究等,专注于社会治理的社会心理学路径探索。出版著作《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和《社会心理建设:社会场域治理的路径》(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中国社会心态10年》(2021)、《公共风险:概念、理论与实证》(2020)、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on Wheels: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Automobile-dependency in China(Springer,2019)、《社会心态理论前沿》(2018)、《精神文明与社会心态:北京市西城区的实践》(2017)、《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范式》(2014)等。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2022)和《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2022),主编“社会心理建设丛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

  • 图书
  • 文章
  • 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研究(2022)
    吕书红 张树辉 王俊秀 副主编 ; 周华珍 主编 2022年12月出版
    本书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学龄儿童健康行为”模型,研究了日常生活环境——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网络以及国家政策、教育信息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深度链接是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最重要的保护性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支持、积极的学校经历、友好的同侪关系、近邻社区资本支持、网络支持都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保护性因素,也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有利因素。本书旨在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的实证依据,为专家学者提供研究参考,为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了解青少年健康现状提供信息,同时为青少年发声提供平台。
  • 走向更加幸福的社会
    2015年12月 出版
    本文介绍了如何走向更加幸福的社会。
  • “十三五”时期社会心理和舆论引导研究
    2015年11月 出版
    “十三五”期间,在完善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应明确把社会心理建设纳入治国方略,在全社会形成和谐共处、奋发进取的社会心态,使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充满活力地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从满足民众需求入手,让民众享受安全、愉快、有前景的生活,以“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为理念,激活民众“求幸福、奔小康”的心理动力,使“中国梦”化作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梦想和预期,成为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心理源泉。要进行健康公民人格、契约精神和中国文化气质的养成教育,培育超越家庭的梦想,引导民众守法有德,有序参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心理建设,使建设者在公共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人心归仁”是社会心态的基本现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心态的基础。对利益和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现实,要通过营造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形成各美其美、相互尊重的多元社会观。推动文化、族群、阶层、长幼、城乡、行业等社会类别之间的接触沟通,形成美美与共、和谐发展的包容心态。要借助多重媒体引导社会舆论,要注重社会心理学研究,在观察、调整、培育、引导社会心态上探讨规律,积累经验。
  • 当前社会价值观的特点与社会共享价值观的重建——2014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2014年10月 出版
    本研究综述了近期关于社会价值观的一些研究,分析了物质主义、集体主义、公平正义、契约观念等十几种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并提出在社会转型中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一些热点事件折射出社会价值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要重建社会共享价值观。社会共享价值观的重建必须以朴素的个人价值观为基础,要坚守一些正经受冲击的传统社会美德,在尊重个体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共享价值观的形成,使得社会共享价值观的建立进入良性运行,提高社会凝聚力,使得社会价值观兼容个人发展的价值观,使得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 社会文化价值观与社会现状感知——基于深圳、哈尔滨、黑龙江某垦区的对比研究
    2014年10月 出版
    本研究以House的价值观跨文化比较研究范式为依托,选取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地区发展模式较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区(深圳、哈尔滨和黑龙江某垦区)为调查地点,对三地的1917名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未来取向和人文取向四个方面考察了不同地区居民的社会价值观(“应该怎样”)和其对社会现状的感知(“实际怎样”)。结果表明,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之后,各地区居民在价值观和对社会现状的感知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地区文化特点。深圳居民更多表现出未来取向,哈尔滨居民更多表现出权力距离取向,垦区居民更多表现出集体主义和人文取向。受访者眼中的社会“应该怎样”和“实际怎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受访居民普遍认为社会应注重权力平等和人文取向,但实际感知到的却是权力等级分化和人文关怀缺乏。
  • 民众不同生活领域情绪体验的差异
    2014年10月 出版
    本研究考察了工作与家庭、评价自己过去生活与想自己未来生活等四个领域在愉悦/享受、平静/轻松、生气/愤怒、伤心/悲哀、担心/害怕以及厌恶等六种情绪体验的差异,分析了生活压力源、社会支持网对不同领域情绪体验的作用,以及不同领域的情绪体验对社会参与行为、生活满意感和社会安全感的影响。通过对深圳、黑龙江两地共计1917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两地民众在不同领域均展现出愉悦平和、轻松享受的良好心境;自己或家人就业、住房和婚恋是影响不同领域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生活压力源;关系网和正式组织是影响人们不同领域、不同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社会支持源;上班、想到自己未来的积极情绪和评价过去的负向情绪可显著地影响民众的生活满意度;上班显著影响了民众的总体安全感,想自己未来与评价过去的部分情绪体验也影响了民众的总体安全感。
  • “社会认可”与“选址困境”:以化工业为例
    2014年10月 出版
    本研究试图用“社会认可”理论来分析化工产业的“选址困境”。“社会认可”理念就是社会可以给予或取消对一个公司和其经营的支持。一个公司必须获得当地社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赞同,被社会所接纳,才可以很好地经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1096名中国居民对于化工项目的社会认可程度,并考察了影响国内或居住区附近化工项目接受程度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