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陆小成

  • 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 简介:

    1978年生,湖南耒阳人,中共党员,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清华大学科技政策博士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日本山梨学院大学公派访问学者,兼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首都发展、公共管理、城市治理、低碳创新等。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民政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50多项。出版专著《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首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都发展核心要义》等16部。在《科学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城市发展研究》等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及其他中文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发表三报一刊理论文章7篇。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20余项。获得民政部、湖北省政府等研究成果奖多项。

  • 图书
  • 文章
  • 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
    陆小成2025年01月出版
    本书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新型城镇化、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之间的逻辑关联,提出“低碳创新驱动”概念,建构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及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国外城市化与绿色低碳发展经验,总结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并聚焦问题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难题,提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新型城镇化低碳创新驱动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本书适合从事公共治理、新质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低碳发展等研究领域的专业学习者和研究人士使用。
  • 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4~2025)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组织编写 ; 贺亚兰 主编 ; 陆小成 执行主编 ; 何仁伟 刘小敏 贾澎 徐爽 副主编 2025年06月出版
    《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4~2025)》分为总报告、“四个中心”建设篇、绿色低碳发展篇、首都都市圈篇、国际经验篇,重点研判2024~2025年首都发展的主要成效、基本现状、重点难点,注重学术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基于专业视野从不同维度提出新时代中国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本书创造性地构建了首都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指标体系测评,2010~2023年,首都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指数和首都与城市协同发展指数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首都在自身发展、城市整体发展、首都与城市协同发展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质量逐步提高,整体朝着积极向上的轨道迈进。本书评估了2024年北京在全国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上的重要成效。北京加强全国政治中心建设,注重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擎起了首都功能布局优化大梁,筑牢区域协调发展根基;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成功服务保障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国事活动,提升了国际交往承载力,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北京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发展难题表现为:首都功能重组与资源错配难题亟待解决、基础设施承载力依然不足、文化遗产保护压力较大、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尚不均衡、辐射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不足等。“十五五”期间,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和超大城市,提出未来发展路径与展望。应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持续深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首都功能分区,提升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聚焦核心领域科技成果落地,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科技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水平;进一步优化国际交往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增加国际性元素;进一步优化绿色产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北京绿色低碳发展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进一步推动非首都功能的积极疏解,促进产业、创新、人才的深度协同,加快首都都市圈高水平建设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首都在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夜间经济、就业圈层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经验,打造首都现代化的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完善首都城乡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体系。
  • 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研究绪论
    2025年01月 出版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研究》一书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讨新型城镇化、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之间的逻辑关联,提出“低碳创新驱动”概念,建构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及其理论分析框架,比较分析国外城市化与低碳发展经验,总结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并聚焦问题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难题,最后提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新型城镇化低碳创新驱动的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绪论主要介绍了该书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及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突破点与创新之处等内容。
  • 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025年01月 出版
    本部分主要梳理相关理论,从城镇化、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创新驱动、低碳经济、新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等理论进行阐释,探讨城镇化、创新驱动、低碳发展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本书研究构建理论基础,并分析这些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可能存在的理论创新点。
  • 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演变与阶段性特征
    2025年01月 出版
    本部分主要梳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演变历程主要包括城镇化起步与波动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3个阶段。在城镇化起步与波动发展阶段,其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开始恢复发展,城市化开启航程。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其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城镇化进程加快提速;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给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存在“半城镇化”现象。进入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将“以人为核心”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特别是面向“双碳”目标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生态优先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原则,依托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产力发展,将丰富的自然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 新型城镇化、新质生产力与低碳创新驱动的内涵阐释
    2025年01月 出版
    本部分主要研究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内涵、内在机理及其战略意义。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高度结合。以低碳发展、创新驱动为基本要求,提出和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及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基于多元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低碳创新驱动模式构建
    2025年01月 出版
    根据主体不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低碳创新驱动包括多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低碳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制定低碳创新政策、建设低碳基础设施、构建低碳创新文化、推动低碳创新合作等。二是企业主导型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突出发挥企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低碳创新主导作用,加大低碳创新投入,开展低碳关键性技术攻关,加大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等。三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型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作用,积极建设低碳知识生产源、低碳知识传播平台、低碳科技孵化器、低碳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平台等。四是多元协同型低碳创新驱动模式,即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低碳创新。
  •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城镇化低碳创新驱动力模型
    2025年01月 出版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力模型,主要包括外部推力和内部动力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在国际层面,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化、碳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带来的创新挑战与压力,国际贸易中的碳关税和碳壁垒对中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创新产生的压力;在国家层面,主要表现为国家鼓励绿色低碳创新的政策吸引力、提升城镇公共服务等所带来的创新动力;在市场层面,主要表现为绿色低碳产品需求所带来的低碳市场推动力。从内部来看,主要表现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追求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品创新所带来的低碳创新内驱力,企业与科研院所等合作形成的低碳创新协同力。
  • 国外城市化中创新驱动与低碳发展的经验比较
    2025年01月 出版
    本部分主要介绍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德国鲁尔、日本东京、日本九州等典型城市和地区的城市化历程、主要做法和阶段性特征,并比较分析国外典型城市在城市化、创新驱动、低碳转型等方面的重要经验,进而提出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借鉴与政策启示。国外经验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启示为,面向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基本要求,应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传统产业转型与城市空间优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等的协同推进,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
  • 中国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与低碳发展的现状及其成就
    2025年01月 出版
    本部分主要探讨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与低碳发展的基本现状,总结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在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驱动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及宝贵经验。从城镇常住人口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逐步增加。从城镇空间格局看,新型城镇化加快推动了多个城市集群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体的空间格局不断显现。从世界意义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低碳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城镇化的综合效益和发展质量,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低碳创新驱动的主要难题
    2025年01月 出版
    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工作实际,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创新驱动存在许多难题,主要表现为:低碳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政策与机制不够完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新型城镇化的引擎作用不凸显;产业和能源结构不够合理,传统城镇化存在“碳污同源”问题;创新资源整合不力,社会参与创新水平低;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城市生态韧性不足。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低碳创新驱动路径选择
    2025年01月 出版
    在当前科技创新提速、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新形势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低碳创新驱动模式,应从规划与政策、技术与能力、产业与能源、转型与创新、社会与服务、环境与空间等多层面,采取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与对策措施。一是在规划与政策层面,完善低碳创新规划与政策,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二是在技术与能力层面,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在产业与能源层面,推动产业转型与提升韧性,构建现代化低碳产业体系。四是在转型与创新层面,先立后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城镇低碳能源发展模式。五是在社会与服务层面,加强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六是在环境与空间层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构建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