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创人员>详情>

班建武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简介:

    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劳动教育、教师伦理、青少年文化和学校德育诊断。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共青团中央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报刊全文转载;出版专著《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研究:框架、流程与实务》《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的策略》《绿色教育师德修养——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家》,合著十余部,参编教材近十部。

  • 图书
  • 文章
  • 中国公民教育评论.2017:公民权利意识与教育研究
    林可 班建武 副主编 ;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编 ; 檀传宝 主编 2018年04月出版
    实现全面现代化,一直是伟大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全面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之一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应当“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进程中,公民教育与制度变革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因为公民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所在,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世界,谁抓住了公民教育,谁就抓住了现代文明的立足点和制高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说到底就是人性与灾难之间的一场竞赛,公民教育的价值就在于确保人性尊严和社会正义在这场竞赛中笑到最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基本条件之一就是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的公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 网络的技术陷阱与学生“网络臣民”的诞生及其超越
    2018年04月 出版
    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技术看似客观中立,实则包含着诸多意识形态陷阱;本应作为工具而存在的网络,正在僭越人的主体地位而变成个体的新的主宰;而网络在不断解放个体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剧了个体的单子化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呈现一种新的人格特征——“网络臣民”。具体表现为对网络技术的盲目迷信、过度的精神依赖、思想的臣服以及犬儒主义的自我。为此,要突破“网络臣民”的局限,就需要帮助学生清醒意识到网络技术的意识形态本质,突出学生网络使用的主体地位,并丰富学生现实的社会关系联结。